采薇歌·登彼西山兮

  《采薇歌·登彼西山兮》作者为先秦诗人伯夷。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前言】
  《采薇歌》作者:伯夷、叔齐,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与“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
  【注释】
  ①适:往,去。
  ②于嗟:叹息声。徂:往。或以为借为“殂”。死。
  【翻译】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看来是命中注定活该我们倒霉。
  【鉴赏】
  《采薇歌》最早见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墨脱初的长子和幼子。历史上表彰这两个人,基于两点:一是不贪权势。孤竹君生前拟让位给叔齐。在他去世后,叔齐让伯夷,伯夷不受逃去,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去,王位便由中子继承。故晋代吴隐之诗《酌贪泉》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二是反对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在逃离孤竹国之后,都去投靠西伯姬昌(周文王)。姬昌去世不久,其子姬发(周武王)起兵讨伐商朝的末代君主纣。《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可见伯夷、叔齐兄弟俩是以家庭内部倡“孝”、庙堂之上倡“仁”来反对武王伐纣的。而在周朝建国后,宁可饿死,也不愿为周朝出力。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舍生取义”的典型,因而备受后人称赞。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是“古之贤人”(《论语·述而》),韩愈更作有《伯夷颂》的专文加以颂扬。《采薇歌》即是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之前的绝命辞,与其“叩马而谏”武王伐纣的进言,同是最足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言辞。
  歌词首句中的“西山”,指首阳山。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南。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并最后殉身的地方。一、二两句直陈登上首阳山的高处采薇充饥。薇,即巢菜,俗名野豌豆,蔓生,茎叶似小豆,可生食或作羹。这两句用赋体,字句平浅,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却包含有决不与周王朝合作这一态度鲜WWW.SLkJ.ORG明的抉择。所说的是采薇这一件实事,但也不妨看作是一纸“耻食周粟”的宣言。三、四句以议论出之,说明不合作的原因。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义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却并不以此为非。以上几句是夷、齐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场、态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对新建立的周王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下转入全诗的另一个层次,写个人的历史性的悲剧。神农、虞、夏时代都是历史上的圣明之世;说神农、虞、夏转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衬自己的生不逢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立足点而充满了失落感。“我安适归矣”,故意用无疑而设问的语气,增强了感慨的份量,与《诗经·魏风·硕鼠》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写法正不谋而合。结尾两句是无可“适归”的延伸和发展。唐人司马贞串讲末二句说:“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史记索隐》)可以想见当伯夷、叔齐吟唱到此歌结尾时,虽已气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抢地地大声唱叹,但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声音很小甚至不甚连贯,仍然是会动情地顽强地唱出并长久地回响在首阳山的山涯水际的。
  《采薇歌》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与“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作品用语简洁;结构上转折自然,首尾呼应,一气呵成:风格质朴,平实之中却不失流利。总的说来,这是一首表现较为成功的歌谣体的小诗。至于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归根结底,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评价武王伐纣的问题。孔子从道德自我完成的角度抽象地肯定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实际上,这是对武王伐纣的正义性的否定。从政治上看,褒扬伯夷、叔齐,等于是在提倡忠于一家一姓的愚忠,是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与历史的进步格格不入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民本思想的孟子的见解十分高明、通达。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又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所以孟子虽也多次称颂伯夷,但仍给予“伯夷隘”(《孟子·公孙丑上》)的不客气的批评。所谓“隘”,也就是器量太小,只求洁身自好,不能容人容物,也就是一种经过精心修饰的个人主义。上述孟子的几段话,是对伯夷、叔齐以一己的思想道德原则作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而不能以人民大众的爱憎为爱憎,从而站在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汤武革命”(《周易·革卦》彖辞)的对立面上的直接或间接的批评,同时也可看做是对这首表明夷、齐“义不食周粟”心迹的绝命辞《采薇歌》的思想内容方面的深中肯綮的评价。这样看来,这首《采薇歌》尽管唱叹有情,感慨深沉,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评价,却是并不值得加以肯定的。

采薇歌·登彼西山兮相关古诗词

  • ·古诗《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  《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作者为先秦诗屈原。其古诗全文如下: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
  • ·古诗《黄鹄歌·悲夫黄鹄之早寡兮》--  《黄鹄歌·悲夫黄鹄之早寡兮》作者为先秦诗人陶婴。其古诗全文如下:   悲夫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   宛颈独宿兮,不与众同。   夜半悲鸣兮,想其故雄。   天命早寡兮,独宿何伤。   寡妇念此兮,泣下数行。   呜呼哀哉兮,死者不可忘。   飞鸟尚然兮,况于贞良。   虽有贤雄兮,终不重行。   【前言】   《黄鹄歌》是战国时期鲁国诗人陶婴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见景生情,以单飞的黄...
  • ·古诗《黄鹄歌·黄鹄飞兮下建章》--  《黄鹄歌·黄鹄飞兮下建章》作者为先秦诗人刘弗陵。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   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前言】   《黄鹄歌》是汉昭帝刘弗陵所作的一首诗歌。收录于《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望,他想,就像黄鹄翱翔天宇,自己也要一展宏图,使得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然而,从想象跌落回现实,诗人又觉得有...
  • ·古诗《河上歌·同病相怜》--  《河上歌·同病相怜》作者为先秦诗人无名氏。其古诗全文如下: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   【前言】   《河上歌》是 先秦代诗人先秦无名 所作诗词之一。   【翻译】   患了同样的疾病相互怜悯,有了同样的忧患互相搭救,受惊而飞翔的鸟相互追随而会聚,石下湍急的水旋转 往复而同流。   【鉴赏】   〖《吴越春秋》曰:楚白喜奔吴。吴王阖...
  • ·古诗《白云谣·白云在天》--  《白云谣·白云在天》作者为先秦诗人无名氏。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前言】   《白云谣》一首离别诗,最初见于《穆天子传》。《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见“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宴请了他。临别时,西王母做此歌,为之祝福。《穆天子传》是晋代从战国时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
  • ·古诗《狐援辞·有人自南方来》--  《狐援辞·有人自南方来》作者为先秦诗人狐援。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   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   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   已不用若言,又斫之东闾。   每斫者以吾参乎二子者乎。   【前言】   《狐援辞》是一首先秦古歌。据《吕氏春秋》所载,它是战国时齐国的诤臣狐援因直谏被拒以及受迫害时哭唱的歌谣,表现了狐援为国为民不惜献身的精神。   ...
  • ·古诗《狐援辞·先出也衣絺纻》--  《狐援辞·先出也衣絺纻》作者为先秦诗人狐援。其古诗全文如下:   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   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出处。   【前言】   《狐援辞》是一首先秦古歌。据《吕氏春秋》所载,它是战国时齐国的诤臣狐援因直谏被拒以及受迫害时哭唱的歌谣,表现了狐援为国为民不惜献身的精神。   【注释】   ①絺纻:细葛布。   ②囹圄:牢狱。   ③洋洋:无所归貌。   【翻...
  • ·古诗《曳杖歌·泰山其颓乎》--  《曳杖歌·泰山其颓乎》作者为先秦诗人孔丘。其古诗全文如下: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前言】   《曳杖歌》是记载于《礼记》《史记》等古籍上的一首歌谣,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作。作品用泰山快要崩塌、梁木快要折断来比喻生命快要停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将尽的无奈与悲叹。   【翻译】   泰山快要崩塌了么?屋梁快要断裂了么?哲人快要死去了么。   【鉴赏...
  • ·古诗《采薇歌·登彼西山兮》--  《采薇歌·登彼西山兮》作者为先秦诗人伯夷。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前言】   《采薇歌》作者:伯夷、叔齐,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
  • ·古诗《别诗·孤烟起新丰》--  《别诗·孤烟起新丰》作者为先秦诗人范云。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翻译】   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金城的衰草笼罩着寒雾,玉门的树叶在风里凋落。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或指银河?),分别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空明的月...
  • ·古诗《别诗·白云山上尽》--  《别诗·白云山上尽》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张融。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   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   【前言】   《别诗》,张融所写的五言绝句。中国古体诗歌经过六朝山水诗歌的阶段之后,渐次形成了意象的艺术方式。诗中写的是离人之悲,却将目光转向莽莽宇宙、孤台明月,是典型的意象诗。别离之际,最易引发人的感情波澜。诗人们为此写下无数“消魂”之什...
  • ·古诗《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  《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作者为汉朝诗人无名氏。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
  • ·古诗《古歌·高田种小麦》--  《古歌·高田种小麦》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其古诗全文如下: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鉴赏】   读这两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
  • ·古诗《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前言】   《古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
  • ·古诗《橘柚垂华实》--  《橘柚垂华实》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其古诗全文如下: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前言】   《橘柚垂华实》这首诗的作者借橘柚为比,表示自己怀抱高才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有力者的荐引。东汉的统治者尊重处士只是表面,实际上并不能让有才能的人真正得到施展的机会。本篇...
  •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其古诗全文如下: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前言】   《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
  • ·古诗《赠妇诗·人生譬朝露》--  《赠妇诗·人生譬朝露》作者为汉朝诗人秦嘉。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前言】   《赠妇诗》作者:秦嘉,这首诗是作者将往洛阳、而徐淑得病回娘家、夫妇不能面别,因...
  • ·古诗《采薇歌·登彼西山兮》--  《采薇歌·登彼西山兮》作者为先秦诗人伯夷。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前言】   《采薇歌》作者:伯夷、叔齐,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