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之死

  课文《楼兰之死》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汉朝与匈奴争夺楼兰之战的著名诗篇。楼兰是古丝绸之路贸易的中转站。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古城与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相临,城中不河、有塔、有树,店铺相接,客商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可是现在楼兰已经消失了,只剩下茫茫沙海中的一片废墟,它旁边的罗布泊也已完全干涸。往日的繁华与绿色一同消亡,如果肆虐的风沙暂时停息,那里就笼罩着一片死的寂静。
  楼兰死了。楼兰wWw.slkj.OrG为什么死了?那默默的黄沙是无声的回答。
  在楼兰和罗布泊旁边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是“死亡之海”。其实塔克拉玛干在古代也并非今天这个样子。1989年新疆考古研究人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发现了陶锅,炼渣、木器、箭头,说明在唐代之前这里还是绿洲,还有很多人生活。但一千多年以后,这里连飞鸟都绝迹了,剩下的只有漫漫的黄沙——楼兰和绿洲被沙漠吞噬了。
  当土地表层生长着绿色食物时,它是不可能变成沙漠的。当地表的植被遭到了破坏,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干燥松散,成为细沙;一方面没有了树木和植物的阻挡,风不更肆无忌惮。它吹动着细沙移动,使沙漠不断扩大,淹没附近的土地和村庄,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这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就连首都北京都感受到了这种威胁。每当春天出现扬沙天气,人们都有“风沙逼近北京城”之感。
  沙漠在进攻、在扩大,这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是人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沙化的进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各条河流的中下游,原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柳和胡杨灌木林。可是,由于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人们把红柳和胡杨当燃料,现在天然灌木林只剩下了一半。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天然植被破坏,但是到沙漠边缘打柴的毛驴车和汽车有增无减。据新疆墨玉瓦可乡一个林业管理站统计,每年那里要通过10万辆打柴的毛驴车。1983年,策勒县“巴扎”上一天柴车不超过500辆,现在竟高达1000辆。照此下去,总有一天这里仅有的脆弱的生态植被被破坏殆尽,塔克拉玛大沙漠还会扩大。
  楼兰已死,只留下一片废墟和王昌龄那首著名的诗篇,让后人发出无限的感叹,难道我们能听任这种悲剧重演吗?
  【前言】
  《楼兰之死》通过对楼兰今昔对比,表现出对昔日美景的描述,体会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对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以激起学生对环境保护发自内心的关注,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①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②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
   4、带着疑问默读课文2-5自然段,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的原因。
   5、全班归纳。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6、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激发情感(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
   8、小组讨论,以小组完成一份计划书。展示小结。
  三、拓展延伸
   1、统计,如果象课文列的数据,那10年、100年后,柴车一天有几辆?共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
   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课文《楼兰之死》相关信息

  • ·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  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   ...
  • ·课文《快乐的杉树林》--  课文《快乐的杉树林》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家门外有一片杉树林,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春回大地,杉树林长出嫩绿的幼芽。没几天...
  • ·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们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天惦记着它呢!   有时我想,人...
  • ·课文《鸡毛信》--  课文《鸡毛信》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海娃14岁,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   一天傍晚,海娃的爸爸交给他一封信,要他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
  • ·课文《黄山奇松》--  课文《黄山奇松》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 ·课文《黄鹤楼送别》--  课文《黄鹤楼送别》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
  • ·课文《黄果树瀑布》--  课文《黄果树瀑布》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
  • ·课文《海上日出》--  课文《海上日出》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 ·课文《楼兰之死》--  课文《楼兰之死》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
  • ·课文《鹭鸶》--  课文《鹭鸶》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
  • ·课文《绿色千岛湖》--  课文《绿色千岛湖》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千岛湖在浙江淳安县境内,逆水而上70千米,就是风光如画的黄山;顺水而下,经新安江、富春江,可以到达...
  • ·课文《美丽的三潭印月》--  课文《美丽的三潭印月》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在杭州西湖的中央,有个不大的岛。远远望去,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隐约约露出亭台楼阁,真...
  • ·课文《母亲的纯净水》--  课文《母亲的纯净水》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一瓶普通的纯净水,两块钱;一瓶名牌的纯净水,三块钱。真的不贵。每逢体育课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
  •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一八七○年三月十七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
  • ·课文《骑在白鹅的背上》--  课文《骑在白鹅的背上》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前言】   《骑在白鹅的背上(二)》这篇课文紧承上一篇课文,讲的是尼尔斯和白鹅马丁在历险经历中相濡以...
  • ·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
  • ·课文《三峡之秋》--  课文《三峡之秋》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
  • ·课文《楼兰之死》--  课文《楼兰之死》出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