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珍传(附刘桢传)阅读答案_明玉珍传(附刘桢传)翻译赏析

  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目为双瞳仁。与家乡父老共起兵千余人,驻青山。徐寿辉称帝,派人招引玉珍,明玉珍便率众降。至正十七年(1357)袭取重庆,受寿辉职为陇蜀行省右丞。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明玉珍便自立为陇蜀王,以刘桢为参谋。

  刘桢,字维周,泸州人。元朝进士。曾为大名路经历,后弃官在家。明玉珍进攻重庆,经过泸州时,WWW.slkj.ORg部将刘泽明向他推荐刘桢。明玉珍前去会见,与刘桢交谈之后,十分高兴,当日就将刘桢迎至船中,尊敬备至。次年,刘桢避开众人劝说明玉珍“:西蜀地势优越,大王如果占据了它,休养伤残将士,起用贤人统率军队,便可以建立不世功业。而如果不在此时称帝来维系人心,一旦将士思念乡土,军队就会像瓦一样破碎,像星星一样离散,到那时大王靠什么去建立国家呢?”明玉珍觉得他说的有理,便与部众商议,于二十二年(1362)春在重庆即皇帝位,国号夏,建元天统。立其妻彭氏为皇后,儿子明升为太子。仿效周制,设立六卿,以刘桢为宗伯。将蜀地分为八路,更改府州县的官名。蜀军与他国军队相比较弱,能够作战的兵力不足万人。明玉珍素无远谋,然而性情节俭,十分好学,礼贤下士。即位之后,设立国子监,教育公卿子弟,设提举司教授,建造社稷宗庙,寻求雅乐,开设进士科举,确定赋税额为十中取一。蜀人全都因此安居乐业。以上这些措施都是刘桢为他谋划的。

  第二年,明玉珍派万胜从界首出发,邹兴从建昌出发,指挥李某从八番出发,分道进攻云南,其中两路都未到达,只有万胜独自率军深入,元朝梁王逃驻金马山。一年后,梁王挟制大理军队进攻万胜,万胜因为孤军无援而率军返回。明玉珍又派遣邹兴攻取巴州。时间一久,又将六卿改为中书省枢密院,改任冢宰戴寿、司马万胜为左、右丞相,司寇向大亨、司空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命司徒邹兴镇守成都,吴友仁镇守保宁,司寇莫仁寿镇守夔关,三人均为平章事。

  这一年,明玉珍派万胜攻到兴元,然后派参政江俨与太祖通好。太祖派都事孙养浩回访,太祖在给明玉珍的信中写道“:足下处于西蜀,我则住在江左,这与汉末的孙、刘两人相似。近来王保保率领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向恐怕不在曹操之下,如果他有像许攸、荀一样的谋臣,有如张辽、张一样的猛将,我们两人怎能高枕无忧呢?我与足下实为唇齿相依的邻居,但愿能以孙、刘两人互相兼并争斗作为教训。”从此以后,双方信使往来不绝。

  二十六年春,明玉珍重病在身,将戴寿等召来说道:“两蜀地势险固,你们若能同心协力,辅佐我儿,则可以自守。不然的话,将来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明玉珍去世。称帝共五年,死时三十六岁。

随机文章

  • ·明玉珍传(附刘桢传)阅读答案_明玉珍传(附刘桢传)翻译赏析
  • ·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翻译赏析_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阅读答案_作者温庭筠
  • ·水调歌头·缥缈青溪畔翻译赏析_水调歌头·缥缈青溪畔阅读答案_作者刘一止
  • ·丑奴儿·叶底枝头红小翻译赏析_丑奴儿·叶底枝头红小阅读答案_作者舒亶
  • ·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翻译赏析_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阅读答案_作者晏几道
  •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
  •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 ·八荒驰惊飙,万物尽凋落
  •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 ·建昌江·建昌江水县门前翻译赏析_建昌江·建昌江水县门前阅读答案_作者白居易
  • ·永王东巡歌·帝宠贤王入楚关翻译赏析_永王东巡歌·帝宠贤王入楚关阅读答案_作者李白
  • ·华盛顿和樱桃树课文ppt_华盛顿和樱桃树课件教学设计
  • ·采药阅读答案_文言文采药翻译赏析
  • ·田弘正传阅读答案_文言文田弘正传翻译赏析
  • ·尘灰·洛川流雅韵翻译赏析_尘灰·洛川流雅韵阅读答案_作者骆宾王
  •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 ·绝句·竹影和诗瘦翻译赏析_绝句·竹影和诗瘦阅读答案_作者王庭筠
  • ·九日闲居并序翻译赏析_九日闲居并序阅读答案_作者陶渊明
  •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 ·关于瀑布的诗句_描写赞美瀑布的诗句
  •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ppt_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教学设计
  •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课件ppt_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
  • ·长安寒食·春日照九衢翻译赏析_长安寒食·春日照九衢阅读答案_作者邵谒
  •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王崇古传翻译赏析_王崇古传阅读答案
  • ·李元忠传翻译赏析_李元忠传阅读答案
  • ·明玉珍传(附刘桢传)阅读答案_明玉珍传(附刘桢传)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