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兵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从内容、文例和字体看,不象是孙膑兵法的本文,但它记述了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重要,故列为上编之末。估计本篇可能是后人抄附在《孙膑兵法》书后的。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行之教奚……[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者也。”威[王]……孙子曰:“富国。”威王日:“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1),至于…… * * *……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2)…………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3)反…………大败赵(4)…………人于啮桑而擒泛皋也(5)。

  ……擒唐□也(6)。

  ……擒□瞏……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可参考。

  (2)齐败燕,当指公元前三一四年齐宣王伐燕事。

  (3)齐败楚,疑指齐与韩、魏等国伐楚取重丘之战(参看注 (6))。事在公元前三○一年齐湣(min民)王初立时。

  (4)据《竹书纪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齐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三二五年)齐败赵于平邑,俘赵将韩举。

  (5)“人”上一字尚余残画,似是“宋”字。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五年宋为齐所灭。此处所记可能是灭宋以前的某次战役。啮(nie镍)桑,今江苏沛县。

  (6)“唐□”疑即唐昧。《史记·楚世家》记怀王二十八年 (公元前三○一年)“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唐昧,他书或作唐蔑。如果“唐□”确系唐昧,则此简与上文“大败楚人”一简所记当为一事。

  [ 原文]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 有] 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 有教] 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行之教奚[ 孙子曰]: “皆非强兵之急者也。”威[ 王]孙子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至于”

  [ 翻译]齐威王问孙膑:“齐国的许多谋士对我讲强兵的策略,各有各的主张。有的人提出施行仁政,有的人让我把粮食发放给百姓,有的人主张保持安定,”孙膑说:“这些都不是强兵的最紧要的策略。”威王问:“”孙膑说:“富国!”威王说:“富国积蓄起比我以前更雄厚的国力,比宣王更雄厚的国力,借以战胜诸侯,

  [ 解析]这篇文章以孙膑与齐威王问答的方式,论述强兵的战略。作者借威王之口,提出了人们对强兵问题的各种主张,诸如施仁政以得民心、散发粮食以得民心、保持安定,由于原文残缺,虽无从知道还有些什么主张,但从行文关系,可以看出,所有当时的各种主张都提出来了,孙膑一一予以否定,最121 后提出“富国”二字,明确而肯定地指出,唯有“富国”才能“强兵”,“富国”是“强兵”的唯一正确途径。孙膑使用排他法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论证,把其他主张一一排除。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论证方法,可以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用同样的论证方法,既批驳了亡国论,又批驳了速胜论,最后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古今中外强兵的办法多种多样,但以不同的办法造就的军队,维持其强大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秦国是历史上强极一时的军事大国,秦始皇横扫六国,把全国归于一统,其武力之强大,一时之间,无人能比,他的军队强大是建立在残暴和掠夺的基础上的,在进攻赵国一役,竟然杀死40 万降兵;在灭掉六国之后,他把金银财宝、美女都抢回秦国;他怕反抗,把全国的铜、铁器全都收缴熔化;他强征民工戍边和修造阿房宫,稍有延误就加以杀害他的种种举措虽然求得一时强大,但是,他死后不久,秦国也就灭亡了,他想把江山万世相传,结果仅传到二世就完了。西楚霸王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英勇作战,很快强大起来,后来在巨鹿与秦国大将章邯决战,一举战胜秦军九路人马,声威大震。后来项羽收降了秦国三员大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及他们带领的20 多万大军。由于楚军许多将士过去吃过秦军欺压的苦头,而且秦军投降的军兵衣甲、武器都比楚军好,所以楚军上下都对秦军有仇恨、嫉忌和不信任感,担心带他们去打关中,秦军可能叛变而使楚军吃亏。结果项羽杀心大起,趁秦兵熟睡之机,指挥楚军收缴了秦兵的武器,随后又把20 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了。项羽表面看来消除了一个隐患,可是,从此以残暴出了名,秦军再遇楚军时都拼死抵抗,使得楚军进军缓慢,结果刘邦的军队抢先进了长安,并最终击败了项羽,刘邦登上了帝位。项羽坑杀秦军,本想扫除障碍,结果不但没有壮大自己,反而自食恶果。

  成吉思汗曾被称为一代天骄,蒙古铁骑确曾令各国军队望而生畏。但蒙古贵族是把他们的强大建立在残暴镇压WWw.SLKJ.Org和疯狂掠夺的基础上的,他们所到之处杀人无数,在征讨欧洲时,还曾以割下人耳作为报功的凭据,真是前所未闻。他们强占大批农田,扬言要把世界变成蒙古的牧场。他们的疯狂掠夺和压榨,造成各族人民生活贫困、痛苦,因而激起人民的强烈仇恨和反抗。尽管他们在中国大地上连菜刀都作为非法“武器”而加以收缴,但仍不能阻止人民的反抗,强大的蒙古帝国终于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灭亡。历史证明,以暴力和掠夺强兵不会维持多久。唐朝的前后历史对比,亦可说明什么是正确的强兵之路。唐太宗登基以后,重用贤能,轻徭薄赋,让全国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并实行睦邻政策,因此,在贞观年间,百姓富足,国力大增,也达到强兵的目的,偶有外族犯边,都能很快平定,所以四夷归服,边境安宁。当时到长安入朝的各族使者就达数千之多,四邻诚心归服,共推李世民为天可汗。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正确道路。然而在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期间,由于内部争斗,统治者奢侈腐败,挥霍民财,因而国力急剧下降,这时四邻入侵连续不断,唐廷不能正确处理,本可化解的,也要以武力对付,甚至有的边防将领为了邀功请赏,故意制造事端,引发战争,连年战争又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使得国力更加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到武则天统治的后期,突厥骑兵在中国华北大地四处侵扰,唐军竟无力抵挡。高宗、武则天这段历史证明,民贫必然国穷,国穷必然兵弱,后来李隆基继位,重用姚崇和宋璟等贤德良才,多方整治,关心百姓疾苦,吏治清明,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良机,全国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唐朝第二个盛世。张说升任兵部尚书后,更奏请裁减边防部队士兵三分之一,对国家的兵役制度实行大的改革,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实行兵农分开,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又增强了兵力。由十镇节度使镇守边疆,执掌兵权,虽有四邻入侵,都能很快击退,唐朝的兵威,再次远震塞外,重现四境安宁。后来唐玄宗晚节不保,沉迷酒色,重用奸人,使得国家重新陷入深渊,出现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一蹶不振,晚唐时期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唐朝就此灭亡。唐朝两盛两衰的历史经验值得人们深思。正如本文所述,唯有“富国”,才能“强兵”,只是“强兵”的办法不同而已。

强兵相关信息

  • ·《官一》--   本篇篇首有“立官则以身宜”一语,放以“官”字为篇题。篇后所附残简文字均与本篇重复,可见此篇原有两本。“宫一”之“一”,疑指两本中的第一种本子。篇后所附残简疑为“官二”,因残缺过甚,姑附于《官一》篇后。由于本篇文字艰涩费解,简文次序不易确定。释文中一部份简文前加*号,表示这些简目前的排列顺序不一定正确。   本篇内容主要论...
  • ·《延气》--   本篇列举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事,反复强调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重要性。   延气(1)   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2)。复徒(3)合军,务在治兵利气(4)。临境近敌,务在厉气(5)。   战日有期,务在断气(6)。今日将饯,务在延气(7)。   ……以威三军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洁裘(8),以劝(9)士志,所以厉气也。将...
  • ·《杀士》--   “杀士”意谓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尉缭子·兵令下》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与本篇主旨相近。   杀士(1)   孙子曰:明爵禄而……   * * *   ……杀士则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当战毋忘旁毋……&hellip...
  • ·《行篡》--   本篇论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篇中有“篡贤取良”语,故以“行篡”为篇名。   行篡(1)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2)。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3)。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4),虽(5)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   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6),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7),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
  • ·《兵情》--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以矢、弩、发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认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胜敌。此篇字体与《势备》篇相同,文章思路也近似,有可能就是《势备》篇的后半。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1)。矢,金在前,羽在后(2),故犀而善走(3)。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4),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5)不正,偏...
  • ·《势备》--   本篇以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说明阵、势、变、权四者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势备(1)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4)剑,以阵象(5)之。   羿(6)作弓弩,以势象之。禹(7)作舟车,以变象之。   汤、武(8)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
  • ·《地葆》--   本篇从军事上论述各种地形的优劣。篇题原写在篇末。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1),直者为纲,术(2)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不惑。直者毛产(3),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4)将来,必勿忘也。绝水(5)、迎陵(6)、逆流(7)、居杀地(8)、迎众树(9)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胜(10)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
  • ·《八阵下》--   [ 原文]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
  • ·《强兵》--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从内容、文例和字体看,不象是孙膑兵法的本文,但它记述了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重要,故列为上编之末。估计本篇可能是后人抄附在《孙膑兵法》书后的。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
  • ·《十阵》--   本篇论述十种阵法的特点和作用。   十阵(1)   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2),有数阵(3),有锥行之阵(4),有雁行之阵(5),有钩行之阵(6),有玄襄之阵(7),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方阵者,所以剸(8)也。圆阵者,所以槫(9)也。   疏阵者,所以{口犬}也。数阵者,为不可掇(10)。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11)也。   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12)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也(13)。玄{羽襄}之阵(14)者,所以疑众...
  • ·《十问》--   本篇用问答形式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各种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击敌方法。本篇共十组问答,除第一组和第十组的位置可以肯定以外,其它各组的前后顺序是整理者编次的。   十问(1)   兵问曰:交和而舍(2),粮食均足,人兵敌衡(3),客主(4)两惧。敌人圆阵以胥(5),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惧。   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7)俱傅...
  • ·《略甲》--   本篇简文残缺,无法看出主要内容。除首简以外,各简次序不能确定,释文一律提行,不连写。   本篇字体与《十阵》、《十问》相近,不易区分,现将可能属于这三篇的残简一并附于本篇之后。   略甲(1)   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   ……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   之……   ……以国章,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h...
  • ·《客主人分》--   本篇指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都不足恃,只有掌握战争规律,明了敌我双方情况,善于利用有利形势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客主人分(1)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2)。   负……定者也(3)。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4)。   夫客犯隘逾险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
  • ·《善者》--   本篇指出善战者在作战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善者(1)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2)而不如知(3)也。故沟深(4)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   故善者制险量阻(5),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6)。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
  • ·《五名五恭》--   《五名》、《五恭》原为两段,标题分别写在段末,今据文例、字体合为一篇。   《五名》论述用不同方法对付五种不同的敌军。《五恭》论述军队进入敌方境内时,“恭”“暴”两种手段要交替使用。   兵有五名:一日威强,二日轩骄(1),三曰刚至(2),四曰{目力}忌(3),五曰重柔(4)。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5);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目鸟}忌之兵,则薄其前,噪其旁,深...
  • ·《兵失》--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分析了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提出军队要行“起道”的主张。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1)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3),陵兵(4)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
  • ·《将义》--   本篇提出将帅必须具备义、仁等品质。从文中可以看出,要求义是为了立威严,使士卒效死;要求仁是为了克敌立功。可见此所谓义、仁与儒家所说的仁义不同。《孙子·计》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可参考。   义将(1)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2)。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
  • ·《强兵》--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从内容、文例和字体看,不象是孙膑兵法的本文,但它记述了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重要,故列为上编之末。估计本篇可能是后人抄附在《孙膑兵法》书后的。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