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篡

   本篇论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篇中有“篡贤取良”语,故以“行篡”为篇名。

  行篡(1)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2)。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3)。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4),虽(5)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

  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6),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7),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8),夺者不愠(9)。

  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10)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11),辨则民不德其上。

  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12),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篡借为眩下文“篡贤取良”即“选贤取良”。

  (2)此句意谓:用兵和使民,如同用天平称东西一样。

  (3)聚众,集结兵力。合敌,同敌人交战。

  (4)称,举。乡,同向。县,同悬。衡,天平。称向,定方向。悬衡,衡量轻重利弊。

  (5)虽,疑借为唯。

  (6)指富有而贪生的人。

  (7)指因贫困而轻生的人。

  (8)毒,痛恨。

  (9)愠(yun韵),抱怨。

  (10)弗字下疑脱漏一宇。

  (11)辨,疑借为便,安逸。

  (12)赇,此处疑指积聚财富。

  〔原文]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 翻译]孙膑说:动用民力去作战的问题,必须仔细斟酌。斟酌的目的是为了真正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运用阴阳变化配合的规律,是为了聚集民众的力量去对敌。要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使用那里的民力。私人和公有的财物要统一安排使用。民众之中,有的人财物很多却贪生怕死,有的财物少却不怕死。只有明智的君王和贤明的人,才能正确处理,适当动用民力,使得牺牲生命的人不怨恨,被征用财物的人也不生气。百姓都会尽自己的力量。如果亲近的人不肯尽力,那就不可能让别人尽力了。如果征用财物过多,就会伤害民众,从而导致民众对君王不满。征用财物少君主就会得到全国的拥护。应该让百姓积累财物。我主张让百姓积累财物,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用兵作战

  〔解析〕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保证战争需用的民力、民财问题,这是用兵作战的基本保障。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物资保障,任何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无法施展其才能的,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虽老,道理却是不会改变的。这篇文章论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选拔贤德之人;二是聚集民众的力量去对敌;三是要恰当地使用民力;四是动用民力时必须大公无私,对亲、疏的人一视同仁;五是要爱护和积蓄民力。这五项都是保证战争供给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对战争的后续保障关系重大。我们不妨先看几个事例,再进一步分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初,曹操力量并不强大,只是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招降30 多万人马之后,他又实行了两项得力举措,这才一跃而为群雄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两条举措之一是实行屯垦,他选出黄巾降兵中的精锐,组成著名的“青州兵”,而让其余的军兵都去从事农垦,这样一来,他很快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举措之二是在兖州招贤纳士。他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谋士和勇猛战将。先是荀彧叔侄二人来投奔曹操,一席谈话,曹操大喜,封荀彧为行军司马,封荀彧的侄子荀攸为行军教授。荀彧又推荐兖州贤士东阿人程昱,曹操当即派人去礼聘。程昱见了曹操当即推荐荀彧的同乡贤士郭嘉,郭嘉再荐汉光武帝的嫡系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了昌邑人满宠和武城人吕虔,满、吕二人又共同推荐平邱人毛彧。就这样,曹操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谋士,真可谓一下子就人才济济,智囊满堂。这些人后来都尽力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称霸半个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招贤纳士的消息传出,不但谋士前来,猛将也来。巨平人于禁带数百军兵来了,曹操任命其为点军司马。陈留人典韦来了,此人后来舍命救过曹操的性命。

  不单曹操注意招贤纳士,孙权和刘备也是如此。孙权和鲁肃抵足而眠,夜谈治国方略,可说是一段佳话;而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更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正因为曹操、孙权和刘备都能注意招贤纳士,爱惜人才,重用贤能,所以他们才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过原本比他们力量强大得多的袁绍、袁术等诸路豪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从他们的兴起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胜、富国强兵之中,选用贤能是第一位的要务,有了贤德之人辅佐,才能达成聚集民力、正确使用民力等项工作,才能“兵之久也”。在这三国中,蜀汉又体现得更为明显,刘备之所以能结束四处亡命、寄人篱下的处境,不但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而且取得西川作为根本,进而治理好西川,达到了可以和三国最强大的曹魏抗争的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礼聘并重用了诸葛亮。孙膑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民力问题,百姓是立国之本,是建军之本,这已被无数次历史所证明。爱护百姓,爱惜民力,培育和积蓄民力者昌,反之则亡。这好比蓄水和用水一样,懂得蓄水为先,用水有度的人,他便有源源不绝的水可用;而不知蓄水,只知滥用的人,必将面临河干湖涸,无水可用的绝境。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应该让河满、湖足,才会长期有水可用。人们都熟悉隋唐那一段历史,隋场帝不但连年用兵,而且大兴土木,修宫殿、开运河、兴建扬州行宫,耗费何止亿万,他更到处巡幸游玩,经过之处,所到之地,官员随从任意搜刮,供其享乐,弄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广大百姓走投无路,只好群起造反,最终推翻了隋朝统治。而唐朝开国以后,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十分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命令五品以上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每次接见这些官员,都要问到百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他还让朝廷官员广泛推荐贤才,广开言路,让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严格实行租庸调税赋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和徭役,几年之间,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安居乐业,世道太平。在贞观元年至四年的时候,全国一年判处死刑的犯人仅29 人;一斗米仅卖三钱;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全国范围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境界。当时出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带粮食,需要的时候,可以在道旁自取,那里有专供路人免费取用的粮食。这样一来,民富国就强了,所以贞观年间,唐朝能做到四邻归服,疆界达到空前宽广。隋末唐初可说是个鲜明对比,引人深思,从中不难看出,国家怎样才能富强。不仅古代如此,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也是这样。我们只需回忆一下抗日战争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抗日战争到了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主要力量用来对付抗日革命根据地,深沟高垒的囚笼政策,严密封锁根据地,连续不断的大扫荡,烧光、杀光、抢光,使根据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而国民党顽固派这时不但步步退让,消极抗日,还积极****,封锁根据地,不断搞军事摩擦,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到了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的困难,根据地缩小,抗日军民缺吃少穿。这时,中国共产党听取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意见,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推行民主政治,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动员抗日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上至党主席,下至普通的八路军士兵,都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朱总司令开荒,周副主席纺线,尽人皆知,南泥湾精神更是闻名中外。就这样,经过根据地军民的努力奋斗,重重因难被克服了,广大军民做到丰衣足食,抗日的力量大大增强,很快就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确实和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分不开。这当然与古代帝王的爱惜民力,爱护百姓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道理是一样的。实践证明,任何当政者,只有懂得爱护人WWw.SLKJ.Org民,对百姓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无敌。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培植和积蓄民力的问题。可以说,只懂得合理取用而不善于培植和积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我们不禁想到最近20 多年中国的历史。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只知抓“革命”,实际不促生产,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弄得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粮票、布票、肉票、鸡蛋票、糖票等等,票证的种类数不胜数,而整个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富民政策,仅仅几年时间,情况便大变了,肉票、布票、粮票,一一取消,人民群众不但解决了温饱,小康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启发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持续高速高效地发展经济,使我们的民力和国力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增长,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行篡相关信息

  • ·《兵情》--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以矢、弩、发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认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胜敌。此篇字体与《势备》篇相同,文章思路也近似,有可能就是《势备》篇的后半。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1)。矢,金在前,羽在后(2),故犀而善走(3)。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4),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5)不正,偏...
  • ·《势备》--   本篇以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说明阵、势、变、权四者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势备(1)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4)剑,以阵象(5)之。   羿(6)作弓弩,以势象之。禹(7)作舟车,以变象之。   汤、武(8)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
  • ·《地葆》--   本篇从军事上论述各种地形的优劣。篇题原写在篇末。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1),直者为纲,术(2)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不惑。直者毛产(3),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4)将来,必勿忘也。绝水(5)、迎陵(6)、逆流(7)、居杀地(8)、迎众树(9)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胜(10)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
  • ·《八阵下》--   [ 原文]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
  • ·《八阵上》--   本篇前一段说明所谓“王者之将”应具备的条件。后一段论述用“八阵”作战,要根据敌情和地形确定战法,配备兵力。   八阵(1)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   夫安万乘国(2),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3),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
  • ·《月战》--   本篇谈到战争胜败与日、月、星的关系。古人认为月主阴,象征刑杀,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时。   篇中虽然涉及此类流行于当时的迷信说法,但篇首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特别强调了人的作用。   月战(1)   孙子曰:间于天地之间(2),莫贵于人。战□□□□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与而□战,不得巳而后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磿者...
  • ·《篡卒》--   本篇论述关系战争胜负的一些重要因素。   篡卒(1)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2),其勇在于制(3),其巧在于势(4),其利在于信(5),其德在于道(6),其富在于亟归(7),其强在于休民(8),其伤在于数战(9)。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10)。信者,兵[之](11)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器也(12)。取众者,胜□□□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胜(13)。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
  • ·《陈忌问垒》--   本篇记田忌与孙膑之间的问答。简文残缺,现存部分主要说明在未能构筑壁垒时,如何组织配备各种兵力来进行作战。   陈忌问垒(1)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   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2)。是吾所...
  • ·《行篡》--   本篇论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篇中有“篡贤取良”语,故以“行篡”为篇名。   行篡(1)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2)。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3)。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4),虽(5)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   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6),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7),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
  • ·《杀士》--   “杀士”意谓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尉缭子·兵令下》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与本篇主旨相近。   杀士(1)   孙子曰:明爵禄而……   * * *   ……杀士则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当战毋忘旁毋……&hellip...
  • ·《延气》--   本篇列举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事,反复强调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重要性。   延气(1)   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2)。复徒(3)合军,务在治兵利气(4)。临境近敌,务在厉气(5)。   战日有期,务在断气(6)。今日将饯,务在延气(7)。   ……以威三军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洁裘(8),以劝(9)士志,所以厉气也。将...
  • ·《官一》--   本篇篇首有“立官则以身宜”一语,放以“官”字为篇题。篇后所附残简文字均与本篇重复,可见此篇原有两本。“宫一”之“一”,疑指两本中的第一种本子。篇后所附残简疑为“官二”,因残缺过甚,姑附于《官一》篇后。由于本篇文字艰涩费解,简文次序不易确定。释文中一部份简文前加*号,表示这些简目前的排列顺序不一定正确。   本篇内容主要论...
  • ·《强兵》--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从内容、文例和字体看,不象是孙膑兵法的本文,但它记述了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重要,故列为上编之末。估计本篇可能是后人抄附在《孙膑兵法》书后的。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
  • ·《十阵》--   本篇论述十种阵法的特点和作用。   十阵(1)   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2),有数阵(3),有锥行之阵(4),有雁行之阵(5),有钩行之阵(6),有玄襄之阵(7),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方阵者,所以剸(8)也。圆阵者,所以槫(9)也。   疏阵者,所以{口犬}也。数阵者,为不可掇(10)。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11)也。   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12)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也(13)。玄{羽襄}之阵(14)者,所以疑众...
  • ·《十问》--   本篇用问答形式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各种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击敌方法。本篇共十组问答,除第一组和第十组的位置可以肯定以外,其它各组的前后顺序是整理者编次的。   十问(1)   兵问曰:交和而舍(2),粮食均足,人兵敌衡(3),客主(4)两惧。敌人圆阵以胥(5),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惧。   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7)俱傅...
  • ·《略甲》--   本篇简文残缺,无法看出主要内容。除首简以外,各简次序不能确定,释文一律提行,不连写。   本篇字体与《十阵》、《十问》相近,不易区分,现将可能属于这三篇的残简一并附于本篇之后。   略甲(1)   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   ……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   之……   ……以国章,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h...
  • ·《客主人分》--   本篇指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都不足恃,只有掌握战争规律,明了敌我双方情况,善于利用有利形势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客主人分(1)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2)。   负……定者也(3)。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4)。   夫客犯隘逾险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
  • ·《行篡》--   本篇论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篇中有“篡贤取良”语,故以“行篡”为篇名。   行篡(1)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2)。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3)。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4),虽(5)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   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6),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7),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