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翻译】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该文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该文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wWw.slKJ.Org,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相关信息

  • ·《谦德之效》--  第四篇 谦德之效   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法,能够积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人来往,做人的方法必须加以讲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而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要求进步。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这一篇专讲谦虚的好处,谦虚的效验;大家...
  • ·《积善之方》--  第三篇 积善之方   上一篇所讲,改过的种种方法,能够把今生的过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会变成坏命了;但是还不能把坏命变成好命。因为这一生虽然不犯过失造罪孽,但是前世有没有犯过失,造罪孽,却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经犯,这一世虽然不再犯;但是前世所犯的罪过,还是要受报应。那么要怎么样做才能使坏命转成好命呢?这不但要改过,还要积善、积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积多了,自然能转坏命成好命,并...
  • ·《改过之法》--  第二篇 改过之法   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哪能没有过失呢?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如果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过。所以 袁了凡 先生在讲过改造命运的道理与方法后,接着又把改过的方法详细地说明,来教训他的儿子袁天启。这一篇就是讲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末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   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往来频繁,学问与阅历都很丰富,因此仅凭观察一个...
  • ·《立命之学》--  第一篇 立命之学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
  • ·《海内经》--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有爱之。   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   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汜叶。   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璇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耳谨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肠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流沙之东黑...
  • ·《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于山。卫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
  • ·《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有五采之鸟 ,有冠,名曰狂鸟。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民之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
  • ·《大荒南经》--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同此玄蛇。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   【翻译】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
  •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   【注释】   ①鲜:少,不多。   【翻译】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
  • ·《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
  •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翻译】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
  • ·《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   【注释】   (1)予:我。   (2)罟(gu):捕兽的网。护(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3)辟(bi):同“避”。   (4)期月:一整月。   【翻译】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
  •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   (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着,放置。膺,胸口。   【翻译】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
  •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   (1)均: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   (3)蹈:踏。   【翻译】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wWw.slK...
  • ·《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   (3)报:报...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