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纪

  明皇帝名绍,字道畿,是元帝的长子。幼年聪明,受到元帝特殊的宠爱。年方数岁时,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长安使者来,因问明帝说:“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明帝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由此可以知道了。”元帝觉得奇异。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回答说:“日近。”元帝脸色一变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就望见日,但却望wWw.SLkj.oRg不见长安。”由此元帝更觉得他是个奇童。

  建兴初年(313),拜为东中郎将,镇守广陵。元帝为晋王,立为晋王太子。元帝即皇帝位,立为皇太子。性情极孝顺,有文才武略,敬贤爱客,喜好文章辞藻,当时的名臣,从王导、庾亮到温峤、桓彝、阮放等,都被亲近看重。曾经与大臣们辩论圣人真假之意,王导等人的意见也不能使明帝屈从。又好习武艺,善于安抚将士。当时江东人才济济,远近都归心于明帝。王敦之乱时,王室六军溃败,明帝欲率将士与叛军决战,登上车子将要出发,中庶子温峤坚决谏阻,抽剑斩断马套绳,这才作罢。王敦平素认为明帝神武有明略,为朝野人氏所钦佩信赖,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黜他。于是大会百官,当众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声色俱厉,定要使温峤说出废太子的话。温峤回答说:“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从礼的角度看,这就是孝。”大臣们都认为温峤的意见是正确的,王敦的阴谋遂被阻止。永昌元年(322)闰月初十,元帝死。十一日,太子即皇帝位,实行大赦,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

  太宁元年(323)春正月十五日,黄雾弥漫,京师发生火灾。李雄使其将李骧、任回侵扰台登,将军司马玖战死。越太守李钊、汉嘉太守王载反叛,献郡投降李骧。

  二月,将元帝安葬在建平陵,明帝徒步赤脚来到陵所。以特进华恒为骠骑将军、都督石头城水陆军事。十七日,黄雾弥漫。十八日,降霜。二十四日,又降霜,冻坏谷苗。

  三月初一,改年号,在殿前会见大臣,停止飨宴之礼,乐器悬而不奏。初九,又降霜,冻死春草。饶安、东光、安陵三县发生大火,烧毁七千余家,烧死一万五千人。石勒攻陷下邳,徐州刺史卞敦退守盱眙。王敦献皇帝信玺一枚。王敦阴谋篡位,暗示朝廷将自己召回京师,明帝亲手写诏书召王敦。

  夏四月,王敦率军驻扎在于湖,让司空王导转为司徒,自己兼扬州牧。巴东监军柳纯被王敦杀害。以尚书陈纁为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幽州刺史。

  五月,京师发大水。李骧等侵犯宁州,宁州刺史王逊派遣部将姚岳在堂狼迎战,大破李骧军。梁硕攻陷交州,交州刺史王谅战死。

  六月初六,立庾氏为皇后。平南将军陶侃派遣参军高宝攻梁硕,斩了梁硕,首级传到京师。陶侃进位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秋七月初一,雷击太极殿柱。本月,刘曜在陇城攻击陈安并把他消灭。

  八月,以安北将军郗鉴为尚书令。石勒部将石季龙攻陷青州,刺史曹嶷被害。

  冬十一月,王敦以其兄征南大将军王含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因军队缺粮,向刺史以下地方官征调粮米。

  二年春正月初五,明帝临朝,停止飨宴之礼,乐器悬而不奏。初八,赦免五年以下的罪犯。玩妖术的人李脱编造妖书迷惑群众,被斩于建康街市。石勒部将侵犯兖州,刺史刘遐从彭城退守泗口。

  三月,刘曜部将康平侵犯魏兴,到达南阳。

  夏五月,王敦假借皇帝诏命,将其子王应拜为武卫将军,其兄王含拜为骠骑大将军。明帝所亲信的常从督公乘雄、冉曾都被王敦杀害。

  六月,王敦将举兵向京师进发,明帝暗地探得这个消息,于是骑着巴滇骏马微服出行,到王敦驻地于湖,暗地观察王敦营垒,然后离开。有个士兵怀疑明帝不是平常人。这天王敦白天睡觉,梦见太阳绕其城,受惊而起,说:“这必定是黄胡须的鲜卑奴来了。”明帝的母亲荀氏是燕代人,明帝状貌类似外族人,胡须黄色,所以王敦这样说。于是王敦派五个骑兵去寻找追赶明帝。明帝也策马奔驰而去,马拉粪时,就浇上冷水。遇到旅舍卖饭的老妇,送给她一把七宝鞭,对她说:“后面有骑兵来,可把此鞭给他们看。”过了片刻,追骑来到旅舍,问老妇,老妇说:“人已经走远了。”并把七宝鞭拿出来给他们看。五个士兵传递着玩赏,停留了很久。又见马粪是冷的,认为确实已走远了,便停止追赶。明帝因此得以脱身。

  二十七日,司徒王导加大都督、假节,领扬州刺史,以丹杨尹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城,以光录勋应詹为护军将军、假节,督朱雀桥南诸军事,以尚书郗鉴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以中书监庾亮领左卫将军,以尚书卞壶行中军将军。征召平北将军、徐州刺史王邃,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北中郎将、兖州刺史刘遐,奋武将军、临淮太守苏峻,奋威将军、广陵太守陶瞻等还朝护卫京师。明帝驻于中堂。

  秋七月初一,王敦派遣其兄王含及钱凤、周抚、邓岳等率水陆五万人马,到达南岸。温峤移军屯水北,烧毁朱雀桥以挫其锋。明帝亲率六军,驻扎在南皇堂。初二夜晚,招募壮士,派遣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左卫参军陈嵩、钟寅等甲士千人渡水,趁叛军扎营未毕时进行突袭。黎明,在越城接战,大破贼军,斩贼军前锋将何康。王敦气愤而死。前任宗正虞潭在会稽兴义师反王敦。沈充率万余人与王含等会合,初九,在陵口筑垒。十六日,刘遐、苏峻等率精兵一万人到达京师,明帝连夜接见慰劳他们,赏赐将士各有差等。义兴人周蹇杀了王敦所任命的太守刘芳,平西将军祖约将王敦任命的淮南太守任台驱逐出寿春。二十四日,贼军渡水来攻,护军将军应詹率领建威将军赵胤等拒战,未能取胜。贼军到达宣阳门,北中郎将刘遐、苏峻等从南塘横向截击,大破贼军。刘遐又在青溪击破沈充。二十五日,贼军烧毁营垒连夜逃走。

  二十六日,明帝回宫,实行大赦,惟不赦王敦党徒。于是分别派遣诸将追剿王敦党羽残余势力,将其全部平息。封司徒王导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丹杨尹温峤为建宁县公,尚书卞壶为建兴县公,中书监庾亮为永昌县公,北中郎将刘遐为泉陵县公,奋武将军苏峻为邵陵县公,食邑各一千八百户,绢各五千四百匹;尚书令郗鉴为高平县侯,护军将军应詹为观阳县侯,食邑各一千六百户,绢各四千八百匹;建威将军赵胤为湘南县侯,右将军卞敦为益阳县侯,食邑各一千六百户,绢各三千二百匹。其余将士封赏各有差等。

  冬十月,以司徒王导为太保,兼领司徒,太宰、西阳王司马兼领太尉,应詹为平南将军、都督江州都军事、江州刺史,刘遐为监淮北诸军事、徐州刺史,庾亮为护军将军。下诏申明,对王敦叛乱的胁从者一律不再追究。此时,石勒部将石生屯驻洛阳,豫州刺史祖约退保寿阳。

  十二月十五日,明帝拜谒元帝建平陵,举行两周年的大祥之礼。梁水太守爨亮、益州太守李袭占据兴古反叛,投降李雄。沈充故将顾在武康谋反,攻掠焚烧城邑,被当地州县派兵讨平斩杀。

  三年春二月戊辰,恢复灭三族的刑法,只是不涉及妇女。

  三月,幽州刺史段末波死,以其弟段牙嗣位。初二,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实行大赦,增文武官位二等,让天下百姓饮宴三日,鳏寡孤独者每人赐帛二匹。二十七日,征召处士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为博士。

  夏四月,下诏说:“国家大事初定,应该改革维新,现令太宰司徒以下大臣,到议政厅参议政事,各方面的继承和改革,务求完全适中。”又下诏说:“接受正直之言,引拔贞亮之士,想来群贤是理解我这种胸怀的。我有违章背理的言行,你们就加以纠正,尧与舜是互为君臣的。我虽虚弱昏暗,然而还不会拒绝逆耳之言。稷契这样的重任,就由诸君担当了。希望与大家共勉。”初四,下冰雹。石勒部将石良侵犯兖州,刺史檀斌贝奋力迎战,阵亡。将军李矩等因军队溃散而回京都,石勒全部攻占司、兖、豫三州之地。

  五月,以征南大将军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王舒为安南将军、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

  六月,石勒部将石季龙在新安攻击刘曜部将刘岳,攻陷新安城。以广州刺史王舒为都督湘州诸军事、湘州刺史,湘州刺史刘岂页为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大旱,从正月到六月未下雨。

  秋七月初七,以尚书令郗鉴为车骑将军、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假节、镇守广陵,领军将军卞壶为尚书令。下诏说:“封赐前朝贤王的后代,是历代在位者所重视的;兴灭国,继绝世,是治国行道首先应该考虑的。宗室贤王在大晋受命之际有功勋者,开国功臣,大德名贤,与创业三祖共谋大事,并立国封土誓同山河者,今皆废绝,祭祀无人,使人甚为伤怀。主持此事者应详细议论那些应该立后嗣的人上报。”又下诏说:“在京郊祭祀天地,是帝王的大事。自晋中兴以来,只举行南郊祭礼,未曾祭北郊,古代四时五郊之祀都未曾恢复,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在祀典中有记载应该按等级望祭者,都废弃而未曾举行。主持此事的人可以依照旧典详细提出处理意见。”

  八月,下诏说:“昔日周武王灭商,封比干之墓;汉高祖过赵,录用乐毅之后,显耀以往的贤者,可以激励将来的人。孙吴时将相名贤的后代,有能继承先祖家训,忠孝仁义,修身养性,不为时人所知者,州郡中正官尽快报名单来,不要有遗漏。”

  闰月,以尚书左仆射荀崧为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尚书邓攸为尚书左仆射。十九日,明帝健康状况不佳,召太宰、西阳王司马,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助太子。二十四日,下诏说:“自古至今人人有死,圣贤也不例外,寿命长短,仕途穷达,最后都归一死,死又何足痛惜呢!朕卧病已久,常忧虑会忽然而逝。念及祖宗大业,未能构建完备,大耻未雪,百姓涂炭,所以心中慷慨难平。去世之日,以时服入殓,遵守以前制度,务从简约,烦劳众人,崇尚虚饰的事都不要做。太子衍年幼体弱,负国家重任,当赖诸位忠臣贤士,训导使之成器。昔日周公匡辅成王,霍光拥育昭帝,大义载于前代典籍,功德为两朝之冠,这不是宗室大臣应行之道吗?诸位公卿,都是当今德高望重之人,应敬听遗命,肩负所托重任,同心协力,为王室谋划。各地征镇将领,刺史太守,都是捍卫皇家的长城,在外操持军务,虽事有内外之分,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没有在外从军的人,谁来保护百姓的平安生活!内外之职譬如唇齿相依,表里互用。应协力同心,如符契相合,思美中之美,以成就大事为目的。百官卿士,皆归总听于宰相,共同保护幼主,渡过艰难时刻,长令祖宗之灵,安宁于九天之上,则朕死后于黄泉下也无遗憾了。”

  二十五日,明帝在东堂去世,终年二十七岁,葬在武平陵,庙号肃祖。明帝聪明敏捷能随机断事,尤其精通物理。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乱瘟疫者过人口之半,国家空虚社会凋敝十分严重,国事极端艰难。又值王敦挟兵威而震慑人主,将欲窃夺神器。明帝虚与周旋,养成其恶,以弱制强,潜心谋划,当机独断,肃清大凶。又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以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拨乱反正,加强根本而削弱枝叶,虽在位短暂,对安定国家大局,影响是深远的。

明帝纪相关信息

  • ·《愍帝纪》--  孝愍皇帝名邺,字彦旗,是武帝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出继给后伯父秦献王司马柬,袭位封秦王。   永嘉二年(308),拜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洛阳陷落后,到荥阳密县避难,与舅父荀藩、荀组相遇,自密县南走许颍。豫州刺史阎鼎与前抚军长史王毗、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及荀藩、荀组等共同谋划送愍帝回长安,刘畴等中途叛变,阎鼎追上把他杀了,荀藩、荀组幸免于难。阎鼎即裹挟愍帝,乘坐牛车,经宛...
  • ·《怀帝纪》--  孝怀皇帝名炽,字丰度,是武帝的第二十五个儿子。太熙元年(290),封为豫章郡王。惠帝之时,宗室诸王争权夺利制造事端,怀帝冲淡朴素,自守清操,门无宾客,不涉世事,专心研究史籍,在当时受到人们的称誉。最初拜为散骑常侍,赵王司马伦篡位时,被捕。司马伦失败后,为射声校尉。多次升迁,至车骑大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没有到镇任职。   永兴元年(304),改授镇北大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十二月二十四日,立wWw.SL...
  • ·《《晋书》简介》--  《晋书》唐·房玄龄等 撰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帝纪第一 宣帝   晋书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晋书帝纪第三 武帝   晋书帝纪第四 惠帝   晋书帝纪第五 孝怀帝 wWw.SLkj.oRg孝愍帝   晋书帝纪第六 元...
  • ·《三国志 上三国志注表》--  (三国志原文)   臣松之言:臣闻智周则万理自宾,鉴远则物无遗照。虽尽性穷微,深不可识,至于绪馀所寄,则必接乎粗迹。是以体备之量,犹曰好察迩言。畜德之厚,在于多识往行。伏惟陛下道该渊极,神超妙物,晖光日新,郁哉弥盛。虽一贯坟典,怡心玄赜,犹复降怀近代,博观兴废。将以总括前踪,贻诲来wWw.SLkj.oRg世。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
  • ·《三国志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三国志王蕃传、楼玄传、贺邵传、韦曜传、华核传)   王蕃传,王蕃,字永元,庐江人。他博览多闻,兼通历法、六艺。起始为尚书郎,后辞官而去。   孙休即位后,他与贺邵、薛莹、虞汜一道为散骑中常侍,都被加授驸马都尉。当时社会评论认为他很清雅。朝廷派遣wWw.SLkj.oRg他出使蜀国,蜀人称赏他,回朝任夏口监军。孙皓在位初年,王蕃又入朝为常侍,与万彧官职一样。万彧与孙皓有旧交,其人鄙俗之人,仗势侵辱王蕃...
  • ·《三国志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国志诸葛恪传、滕胤传、孙峻传、孙綝传、濮阳兴传、聂友传)   诸葛恪传,(附聂友传)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的长子。他年少时就有才名。二十岁被任命为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wWw.SLkj.oRg人侍奉太子孙登讲授道艺,并与他们交为朋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脸长似驴,孙权大会朝臣时,让人牵一头驴进殿,用长标签贴在驴脸上,在标签上题写“诸葛子瑜”几个字。诸葛恪...
  • ·《三国志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吴范传、刘惇传、赵达传)   吴范传,吴范,字文则,会稽郡上虞县人。因研究历数,知晓气候,而闻名于郡中。被荐举为有道,来到京都,正值天下大乱而未被任用。时值孙权崛起于东南,吴范于是前往投奔并任职其下。凡是遇到灾祸、吉祥的征兆,他就推算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及其变化情状,其预言大多应验。于是以此声名显扬。   起初,孙权在吴郡,wWw.SLkj.oRg准备讨伐黄祖,吴范说:“今天讨伐无大利,不如明年出...
  • ·《三国志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国志是仪传、三国志胡综传)   是仪传,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他本姓“氏”,起初作过县吏,后在郡里做官,郡相孔融嘲弄他,说“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于是就改了姓。是仪后来依附刘繇,避乱到江东。刘繇军队失败,是仪迁居会稽。孙权继位执政,用文辞优美的诏书征召是仪,是仪到后受到孙权亲信重用,专门负wWw.SLkj.oRg责机要事务,被授予骑都尉。吕蒙...
  • ·《明帝纪》--  明皇帝名绍,字道畿,是元帝的长子。幼年聪明,受到元帝特殊的宠爱。年方数岁时,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长安使者来,因问明帝说:“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明帝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由此可以知道了。”元帝觉得奇异。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回答说:“日近。”元帝脸色一变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就望
  • ·《孝武帝纪》--  孝武皇帝名曜,字昌明,是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个儿子。兴宁三年(365)六月十二日,始封为会稽王。   咸安二年(372)秋七月二十八,立为皇太子。这一天,简文帝驾崩,太子即皇帝位。下诏书说:“朕以不幸,忽逢丧事,呼天抢地,不知所诉。年龄幼弱,国势垂危,深深感到社稷之重,忧虑不能担当重任。仰赖祖宗显灵,积德享祀,先帝风俗敦厚古朴,圣明的道德教化,流传在民间。宰辅英明贤德,勋高德重。接受遗命,实赖众人匡...
  • ·《安帝纪》--  安皇帝名叫司马德宗,字德宗,孝武帝的大儿子。太元十二年(387)八月十八日,立为皇太子。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二十日,孝武帝死。二十一日,太子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二十三日,任司徒、会稽王司马道子为太傅,代理政事。十月初四,把孝武皇帝安葬在隆平陵。下大雪。   隆安元年(397)正月初一,天子加冠冕,文武官员增位一等。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叩头归还朝政。任尚书左仆射王纂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
  • ·《恭帝纪》--  恭帝名德文,字德文,是安帝的同母弟。初封琅王牙王,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安帝元兴初年(402~404),迁为车骑大将军。桓玄执政时,进位为太宰,加衮冕之服,用绿色印带。桓玄篡位,以帝为石阳县公,与安帝一起住在寻阳。桓玄失败后随桓玄到江陵。桓玄被杀,桓振突然来到,跃马挥戈,直至阶下,目对安帝说:“我桓家有何对不起国家,而遭如此屠灭?”恭...
  • ·《宣穆张皇后传》--  宣穆张皇后名春华,河内平皋人。父亲张汪,是曹魏时粟邑县令;母亲河内山氏,是魏司徒山涛父亲的叔伯姊妹。皇后少年即有德行,智慧胆识超过常人,婚后生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南阳公主。   宣帝司马懿开始拒绝魏武帝的招聘,装疯卖傻。一次,他在外面晒书,忽遇暴雨,忘记自己是“疯子”,起来收书,只有一个婢女看见此事,皇后怕事泄遭祸,于是便杀了这个婢女以灭口,而自己代替婢女烧...
  • ·《武悼杨皇后传》--  武悼杨皇后名芷,字季兰,小字男胤,是杨元后的叔伯妹妹。父亲杨骏,另有传。咸宁二年(276)立为皇后。温顺有妇德,美名播于后宫,很得武帝宠爱。生渤海殇王,早死,后无子。太康九年(288),皇后率领内外夫人及受封命妇,亲自到西郊采桑养蚕,并赏赐给夫人们不同数量的绢帛。   太子妃贾氏性忌妒,武帝准备废她。皇后对武帝说:“贾充有功于社稷,即使数世之后,有过犹当宽恕,何况贾妃是其亲女,又是妇女之间的忌...
  • ·《康献褚皇后传》--  康献褚皇后名蒜子,河南阳翟人。父亲褚裒,见《外戚传》。皇后聪明有才识。少年时以名家女身份选为琅王牙王司马岳的妃子。康帝司马岳即位,立为皇后,封皇后母谢氏为寻阳乡君。   穆帝司马聃即位后,尊皇后为皇太后。当时穆帝年幼,未亲掌朝政。领司徒蔡谟等上奏说:“嗣位的皇帝自幼聪明过人,继承皇位,天下归心,万民仰赖。太后陛下为妇道规范,女中楷模,超过文王之妃太姒。昔日涂山氏使夏禹业绩光...
  • ·《王祥传》--  王祥字休征,琅王牙临沂人,是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祖父王仁是青州刺史。父亲王融,公府召他做官,未去就职。   王祥性情非常孝顺。母亲早死,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父亲也不喜欢他,常使他打扫牛圈,王祥更加恭谨。父母有病时日夜伺候,不脱衣睡觉,汤药必自己先尝。母亲想吃鲜鱼,当wWw.SLkj.oRg时天寒冰冻,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砸冰捕鱼,忽然冰块融化,跳出两条鲤鱼,王祥拿着鲤鱼回...
  • ·《何曾传》--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父亲何夔,是魏朝太仆、阳武亭侯。何曾少年袭爵位,好学博闻,与同郡袁侃齐名。魏明帝做平原侯时,何曾为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为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曾向皇帝上疏请求整顿地方官吏,以安百姓(原文略)。不久,迁为散骑常侍。   宣帝司马懿将伐辽东,何曾向魏帝上疏请求派遣监军或副将同行,以防意外(原文略),魏帝没有接受这个意见。后来出补河内...
  • ·《明帝纪》--  明皇帝名绍,字道畿,是元帝的长子。幼年聪明,受到元帝特殊的宠爱。年方数岁时,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长安使者来,因问明帝说:“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明帝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由此可以知道了。”元帝觉得奇异。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回答说:“日近。”元帝脸色一变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