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简介

  《晋书》唐·房玄龄等 撰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帝纪第一 宣帝
  晋书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晋书帝纪第三 武帝
  晋书帝纪第四 惠帝
  晋书帝纪第五 孝怀帝 wWw.SLkj.oRg孝愍帝
  晋书帝纪第六 元帝 明帝
  晋书帝纪第七 成帝 康帝
  晋书帝纪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晋书帝纪第九 简文帝 孝武帝
  晋书帝纪第十 安帝 恭帝
  晋书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等)
  晋书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杂星气 史传事验)
  晋书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晋书志第四 地理上
  晋书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晋书志第六 律历上
  晋书志第七 律历中
  晋书志第八 律历下
  晋书志第九 礼上
  晋书志第十 礼中
  晋书志第十一 礼下
  晋书志第十二 乐上
  晋书志第十三 乐下
  晋书志第十四 职官
  晋书志第十五 舆服
  晋书志第十六 食货
  晋书志第十七 五行上
  晋书志第十八 五行中
  晋书志第十九 五行下
  晋书志第二十 刑法
  晋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
  晋书列传第二 后妃下
  晋书列传第三 王祥 石苞等
  晋书列传第四 羊祜 杜预
  晋书列传第五 裴秀 陈骞
  晋书列传第六 卫瓘 张华
  晋书列传第七 宗室
  晋书列传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干 琅邪王胄等
  晋书列传第九 王沈 荀顗 荀勖等
  晋书列传第十 贾充 郭彰 杨骏
  晋书列传第十一 魏舒 李憙 刘寔 高光
  晋书列传第十二 王浑(子济) 王浚 唐彬
  晋书列传第十三 山涛 王戎 郭舒等
  晋书列传第十四 郑袤 李胤 卢钦等
  晋书列传第十五 刘毅程卫 和峤 武陔 任恺等
  晋书列传第十六 刘颂 李重
  晋书列传第十七 傅玄(子咸 咸子敷、咸从父弟祗)
  晋书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
  晋书列传第十九 阮籍等
  晋书列传第二十 曹志 庾峻 郭象 庾纯 秦秀
  晋书列传第二十一 皇甫谧 挚虞 束皙 王接
  晋书列传第二十二 郤诜 阮种 华谭 袁甫
  晋书列传第二十三 愍怀太子
  晋书列传第二十四 陆机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 夏侯湛 潘岳 张载等
  晋书列传第二十六 江统 孙楚等
  晋书列传第二十七 罗宪 滕修 马隆 胡奋 陶璜等
  晋书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周访等
  晋书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楚隐王玮等
  晋书列传第三十 解系 孙旗 孟观 牵秀 缪播等
  晋书列传第三十一 周浚 成公简 苟晞 华轶 刘乔等
  晋书列传第三十二 刘琨 祖逖等
  晋书列传第三十三 邵续 李矩 段匹磾 魏浚
  晋书列传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简文三子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等
  晋书列传第三十六 刘弘 陶侃
  晋书列传第三十七 温峤 郗鉴等
  晋书列传第三十八 顾荣 纪瞻 贺循 杨方 薛兼
  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刘隗 刁协 戴若思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 应詹 甘卓 邓骞 卞壸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一 孙惠 熊远 王鉴 陈頵 高崧
  晋书列传第四十二 郭璞 葛洪
  晋书列传第四十三 庾亮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四 桓彝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五 王湛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六 王舒 王廙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七 陆晔 何充 褚翜 蔡谟 诸葛恢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八 孔愉等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谢安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 王献之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一 王逊 蔡豹 羊鉴 刘胤 桓宣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陈寿 王长文 虞溥 司马彪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三 顾和 袁瑰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四 王恭 庾楷 刘牢之 殷仲堪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五 刘毅 诸葛长民 何无忌 檀凭之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子士业)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孝友
  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
  晋书列传第六十 良吏
  晋书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
  晋书列传第六十三 外戚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
  晋书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 列女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 桓温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 桓玄 卞范之 段仲文
  晋书列传第七十 王弥 张昌 陈敏 王如 杜曾等
  晋书载记第一 刘元海(子和 刘宣)
  晋书载记第二 刘聪
  晋书载记第三 刘曜
  晋书载记第四 石勒上
  晋书载记第五 石勒下
  晋书载记第六 石季龙上
  晋书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
  晋书载记第八 慕容廆
  晋书载记第九 慕容皝
  晋书载记第十 慕容俊
  晋书载记第十一 慕容? 慕容恪 阳骛 皇甫真
  晋书载记第十二 苻洪 苻健 苻生 苻雄 王堕
  晋书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晋书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王猛 苻融 苻朗)
  晋书载记第十五 苻丕 苻登
  晋书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 姚襄 姚苌
  晋书载记第十七 姚兴上
  晋书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
  晋书载记第十九 姚泓
  晋书载记第二十 李特 李流
  晋书载记第二十一 李雄 李班 李期 李寿 李势
  晋书载记第二十二 吕光 吕纂 吕隆
  晋书载记第二十三 慕容垂
  晋书载记第二十四 慕容宝 盛 熙 云
  晋书载记第二十五 乞伏国仁 干归 炽磐 冯跋
  晋书载记第二十六 秃发乌孤 利鹿孤 傉檀
  晋书载记第二十七 慕容德
  晋书载记第二十八 慕容超
  晋书载记第二十九 沮渠蒙逊
  晋书载记第三十 赫连勃勃

《晋书》简介相关信息

  • ·《三国志 上三国志注表》--  (三国志原文)   臣松之言:臣闻智周则万理自宾,鉴远则物无遗照。虽尽性穷微,深不可识,至于绪馀所寄,则必接乎粗迹。是以体备之量,犹曰好察迩言。畜德之厚,在于多识往行。伏惟陛下道该渊极,神超妙物,晖光日新,郁哉弥盛。虽一贯坟典,怡心玄赜,犹复降怀近代,博观兴废。将以总括前踪,贻诲来wWw.SLkj.oRg世。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
  • ·《三国志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三国志王蕃传、楼玄传、贺邵传、韦曜传、华核传)   王蕃传,王蕃,字永元,庐江人。他博览多闻,兼通历法、六艺。起始为尚书郎,后辞官而去。   孙休即位后,他与贺邵、薛莹、虞汜一道为散骑中常侍,都被加授驸马都尉。当时社会评论认为他很清雅。朝廷派遣wWw.SLkj.oRg他出使蜀国,蜀人称赏他,回朝任夏口监军。孙皓在位初年,王蕃又入朝为常侍,与万彧官职一样。万彧与孙皓有旧交,其人鄙俗之人,仗势侵辱王蕃...
  • ·《三国志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国志诸葛恪传、滕胤传、孙峻传、孙綝传、濮阳兴传、聂友传)   诸葛恪传,(附聂友传)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的长子。他年少时就有才名。二十岁被任命为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wWw.SLkj.oRg人侍奉太子孙登讲授道艺,并与他们交为朋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脸长似驴,孙权大会朝臣时,让人牵一头驴进殿,用长标签贴在驴脸上,在标签上题写“诸葛子瑜”几个字。诸葛恪...
  • ·《三国志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吴范传、刘惇传、赵达传)   吴范传,吴范,字文则,会稽郡上虞县人。因研究历数,知晓气候,而闻名于郡中。被荐举为有道,来到京都,正值天下大乱而未被任用。时值孙权崛起于东南,吴范于是前往投奔并任职其下。凡是遇到灾祸、吉祥的征兆,他就推算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及其变化情状,其预言大多应验。于是以此声名显扬。   起初,孙权在吴郡,wWw.SLkj.oRg准备讨伐黄祖,吴范说:“今天讨伐无大利,不如明年出...
  • ·《三国志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国志是仪传、三国志胡综传)   是仪传,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他本姓“氏”,起初作过县吏,后在郡里做官,郡相孔融嘲弄他,说“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于是就改了姓。是仪后来依附刘繇,避乱到江东。刘繇军队失败,是仪迁居会稽。孙权继位执政,用文辞优美的诏书征召是仪,是仪到后受到孙权亲信重用,专门负wWw.SLkj.oRg责机要事务,被授予骑都尉。吕蒙...
  • ·《三国志卷六十一 蜀书十六 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三国志潘浚传、三国志陆凯传、三国志陆胤传)   潘浚传,潘浚,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人。他成年时跟随宋仲子学习。年纪不到三十时,荆州牧刘表征召他为本州江夏从事。当时沙羡县县长贪赃枉法不修品行,潘浚依法将他杀死,全郡都受到震惊。   后来潘浚为湘乡县县令,政绩颇为有名。刘备兼职荆州,以潘浚为治中从事。刘备入蜀后,留下潘浚掌管荆州事务。wWw.SLkj.oRg孙权袭杀关羽,兼并荆州土地,任命潘浚为辅...
  • ·《三国志卷六十 蜀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三国志贺齐传、三国志全琮传、三国志全琮传、三国志吕岱传、三国志周鲂传、三国志钟离牧传)   贺齐传,贺齐,字公苗,会稽郡山阴县人。他年轻时为郡吏,署理过郯县县长。   县吏有叫斯从的人轻薄放荡、为非作歹,贺齐想惩治他,但县主簿劝他说:“斯从,郯县豪门大族,山越人都附从他,您今天惩治了他,明天贼寇就会前来进犯。”贺齐闻言wWw.SLkj.oRg大怒,当即就斩杀了斯从。斯从的族人党羽便相互...
  • ·《三国志卷五十九 蜀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孙登传、孙虑传、孙和传、孙霸传、孙奋传)   孙登传,孙登,字子高,孙权的长子。魏黄初二年(221),封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推辞没有接受。当年,孙登被立为吴王太子,为他挑选安排师傅,精选一些才德优异之士,作为他的宾友。于是诸葛恪、张wWw.SLkj.oRg休、顾谭、陈表等被选入东宫,陪孙登研读诗书,跟从外出骑马射箭。孙权想让孙登攻读《汉书》,熟悉了解近代事情,考虑到张昭研...
  • ·《《晋书》简介》--  《晋书》唐·房玄龄等 撰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帝纪第一 宣帝   晋书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晋书帝纪第三 武帝   晋书帝纪第四 惠帝   晋书帝纪第五 孝怀帝 wWw.SLkj.oRg孝愍帝   晋书帝纪
  • ·《怀帝纪》--  孝怀皇帝名炽,字丰度,是武帝的第二十五个儿子。太熙元年(290),封为豫章郡王。惠帝之时,宗室诸王争权夺利制造事端,怀帝冲淡朴素,自守清操,门无宾客,不涉世事,专心研究史籍,在当时受到人们的称誉。最初拜为散骑常侍,赵王司马伦篡位时,被捕。司马伦失败后,为射声校尉。多次升迁,至车骑大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没有到镇任职。   永兴元年(304),改授镇北大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十二月二十四日,立wWw.SL...
  • ·《愍帝纪》--  孝愍皇帝名邺,字彦旗,是武帝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出继给后伯父秦献王司马柬,袭位封秦王。   永嘉二年(308),拜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洛阳陷落后,到荥阳密县避难,与舅父荀藩、荀组相遇,自密县南走许颍。豫州刺史阎鼎与前抚军长史王毗、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及荀藩、荀组等共同谋划送愍帝回长安,刘畴等中途叛变,阎鼎追上把他杀了,荀藩、荀组幸免于难。阎鼎即裹挟愍帝,乘坐牛车,经宛...
  • ·《明帝纪》--  明皇帝名绍,字道畿,是元帝的长子。幼年聪明,受到元帝特殊的宠爱。年方数岁时,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长安使者来,因问明帝说:“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明帝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由此可以知道了。”元帝觉得奇异。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回答说:“日近。”元帝脸色一变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就望...
  • ·《孝武帝纪》--  孝武皇帝名曜,字昌明,是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个儿子。兴宁三年(365)六月十二日,始封为会稽王。   咸安二年(372)秋七月二十八,立为皇太子。这一天,简文帝驾崩,太子即皇帝位。下诏书说:“朕以不幸,忽逢丧事,呼天抢地,不知所诉。年龄幼弱,国势垂危,深深感到社稷之重,忧虑不能担当重任。仰赖祖宗显灵,积德享祀,先帝风俗敦厚古朴,圣明的道德教化,流传在民间。宰辅英明贤德,勋高德重。接受遗命,实赖众人匡...
  • ·《安帝纪》--  安皇帝名叫司马德宗,字德宗,孝武帝的大儿子。太元十二年(387)八月十八日,立为皇太子。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二十日,孝武帝死。二十一日,太子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二十三日,任司徒、会稽王司马道子为太傅,代理政事。十月初四,把孝武皇帝安葬在隆平陵。下大雪。   隆安元年(397)正月初一,天子加冠冕,文武官员增位一等。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叩头归还朝政。任尚书左仆射王纂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
  • ·《恭帝纪》--  恭帝名德文,字德文,是安帝的同母弟。初封琅王牙王,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安帝元兴初年(402~404),迁为车骑大将军。桓玄执政时,进位为太宰,加衮冕之服,用绿色印带。桓玄篡位,以帝为石阳县公,与安帝一起住在寻阳。桓玄失败后随桓玄到江陵。桓玄被杀,桓振突然来到,跃马挥戈,直至阶下,目对安帝说:“我桓家有何对不起国家,而遭如此屠灭?”恭...
  • ·《宣穆张皇后传》--  宣穆张皇后名春华,河内平皋人。父亲张汪,是曹魏时粟邑县令;母亲河内山氏,是魏司徒山涛父亲的叔伯姊妹。皇后少年即有德行,智慧胆识超过常人,婚后生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南阳公主。   宣帝司马懿开始拒绝魏武帝的招聘,装疯卖傻。一次,他在外面晒书,忽遇暴雨,忘记自己是“疯子”,起来收书,只有一个婢女看见此事,皇后怕事泄遭祸,于是便杀了这个婢女以灭口,而自己代替婢女烧...
  • ·《武悼杨皇后传》--  武悼杨皇后名芷,字季兰,小字男胤,是杨元后的叔伯妹妹。父亲杨骏,另有传。咸宁二年(276)立为皇后。温顺有妇德,美名播于后宫,很得武帝宠爱。生渤海殇王,早死,后无子。太康九年(288),皇后率领内外夫人及受封命妇,亲自到西郊采桑养蚕,并赏赐给夫人们不同数量的绢帛。   太子妃贾氏性忌妒,武帝准备废她。皇后对武帝说:“贾充有功于社稷,即使数世之后,有过犹当宽恕,何况贾妃是其亲女,又是妇女之间的忌...
  • ·《《晋书》简介》--  《晋书》唐·房玄龄等 撰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帝纪第一 宣帝   晋书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晋书帝纪第三 武帝   晋书帝纪第四 惠帝   晋书帝纪第五 孝怀帝 wWw.SLkj.oRg孝愍帝   晋书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