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课文《吆喝》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 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WWW.Slkj.OrG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啦”。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前言】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干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设计】
  一、感受体验。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要求学生到集市上搜集、调查、整理当地的种种“吆喝”,既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又可借此开展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研读课文。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教师基本上可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1.指导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2.指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
  三、开展活动。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之后,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吆喝的认识和兴趣。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剧本”,把各种“吆喝”融入到剧情当中;可以要求学生仿写相声,直接模仿各种“吆喝”,使学生在欢笑声中深切体会到“吆喝”的韵味;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吆喝”的种类,研究“吆喝”的规律、特点及其价值,探讨“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课文《吆喝》相关信息

  • ·课文《三颗枸杞豆》--  课文《三颗枸杞豆》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是一个植物学家。   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实,那时我是一个出名的...
  • ·课文《两弹元勋邓稼先》--  课文《两弹元勋邓稼先》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课文】   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
  • ·课文《伟人细胞》--  课文《伟人细胞》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课文】   贾里清楚伟人应该豁达洒脱,但是伟人绝不是那种既不动怒又迎合别人的老好人。一句话,应该旗帜鲜...
  • ·课文《冰心诗三首》--  课文《冰心诗三首》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课文】   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
  • ·课文《本命年的回想》--  课文《本命年的回想》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课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
  • ·课文《十三岁的际遇》--  课文《十三岁的际遇》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课文】   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
  • ·课文《山中避雨》--  课文《山中避雨》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课文】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
  • ·课文《往事依依》--  课文《往事依依》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   【课文】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
  • ·课文《吆喝》--  课文《吆喝》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 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
  • ·课文《林中小溪》--  课文《林中小溪》出自九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练习册答案,其原文如下:   【前言】   今天教的是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WWW.Sl...
  • ·课文《创造学思想录》--  课文《创造学思想录》出自九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练习册答案,其原文如下: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2、了解“思想录”这种形式的特点。...
  • ·课文《纪昌学射》--  课文《纪昌学射》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
  • ·课文《墨梅图题诗》--  课文《墨梅图题诗》出自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前言】   墨梅图题诗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
  • ·课文《上学去》--  课文《上学去》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yáng guāng zhào     huā  er  xiào   阳 光 照 , ...
  • ·课文《数字歌》--  课文《数字歌》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yī  èr  sān    dàng qiū  qiān   一 二 三 , 荡 秋 千。   s&ig...
  • ·课文《灯塔妈妈》--  课文《灯塔妈妈》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tiān  hēi  le     làng shuì  le   天 黑 了 , 浪 睡 了。   d&ag...
  • ·课文《天安门》--  课文《天安门》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pǎo guò  jīn  shuǐ qiáo   跑 过 金 水 桥,   dēng shàng ti...
  • ·课文《吆喝》--  课文《吆喝》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 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