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第三十六

【原文】
诗文弘奥,包韫六义①,毛公述传,独标兴体②,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③?故比者,附也;兴者,起④也。附理者,切类⑤以指事,起情者,依微⑥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⑦,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⑧。

【注释】
①韫: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指诗的类型,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铺陈,比是比喻,兴是因物起兴。
②独标兴体:《毛传》注释《诗经》时,对“兴体”有特别注明。
③比显:比喻手法明显,也较易识别。兴隐:起兴手法隐晦,和比喻又有相似之点,不易识别。
④起:引起。
⑤切:切合。类:相似。
⑥微:隐。
⑦畜:当作“蓄”。蓄愤:积愤,兼激愤的感情。斥言:指斥的话。
⑧诗人:指《诗经》作者。有二:二指比兴两种手法。

【翻译】
《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因为大概跟着时间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诗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兴这两种区分了。

【原文】
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疑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②注而后见也。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③,席卷以方志固④: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楚襄⑤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⑥构,纷纭杂遝,信⑦旧章矣。

【注释】
①尸鸠(jiū):即鸬鸠,布谷鸟。
②发:阐发、启发。
③“浣衣”句:《诗经·邶风·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浣衣,洗衣。
④席卷:应作“卷席”。“卷席”句:《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⑤襄:当作“衰”。楚衰:指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怀王和顷襄王听信靳尚等奸臣谗言,疏远流放屈原
⑥云:纷纷的意思,形容众多。
⑦信:当作“倍”。倍,即“背”。

【翻译】
观察起兴的寄托讽喻,措辞委婉而又自然成章,它所举的名物虽小,但取其相类之点以托喻的含义却很大。关雎鸟雌雄相配各自有别,所以诗人用后妃来比这种贞洁的德行;尸鸠鸟守巢坚贞专一,所以诗人用夫人来比拟这种节义。在用意上只取它坚贞专一这一点,不在乎它是平凡的飞禽;在德行上只看重它雌雄有别这一点,不必嫌忌它是猛禽。这些诗句虽然明白,但它们的含意不够显豁,所以要看了注才懂得。再说什么叫比喻?就是用一定的事物来比附,明白而确切地说明用意。所以《诗经》的作者用金和锡来比喻君子美好的德行,用珪和璋的配合来譬喻教导臣民,用螟蛉来类比教诲子女,用蝉噪来比喻描写殷的饮酒呼号之声,用衣服脏了也不浣洗来比拟内心的忧愁,用我的心不似席子那样可以卷收来比方心志的坚固,像这些贴切的形象,都是比喻的手法。至于说“麻布衣就像雪一样洁白”,“两骖马和两服马奔驰像合于舞蹈的节拍”,这一类例子也都属于比喻。战国时代,楚国衰败,楚顷襄王听信谗言,屈原忠烈而被流放,他因而继承《诗经》的义旨,创作了《离骚》,其中的讽喻兼用比喻和起兴的手法。汉代的创作虽然兴盛,可是辞赋的作者喜欢阿谀奉承,《诗经》《离骚》讽刺的传统丧失了,起兴的手法意义销匿亡故了。这时赋、颂就首先得到发展,所以比喻手法风起云涌,繁多而复杂,背离了过去比兴并运的法则。

【原文】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①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②。”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③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④比貌之类也;贾生鵩赋⑤云:“祸之与福,何异纠纆⑥。”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⑦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⑧,范蔡⑨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⑩,茧曳绪。”此以容比物11者也。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12之伦,曹刘13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又安仁萤赋云“流金在沙”,季鹰杂诗云“青条若总翠”,皆其义者也。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注释】
①高唐:战国Www.SlKJ.Org时期楚国作家宋玉的《高唐赋》。
②竽:乐器名,形似笙,有三十六簧。籁:孔窍发出的声音。
③焱焱(yàn):形容鸟飞的快。
④则:当删去。
⑤贾生:即贾谊。赋:当作“鸟”。《鵩鸟》:《鵩鸟赋》。
⑥纠纆(mò):用三股拧成的绳。纆,绳索。
⑦畜:养。
⑧络绎:接连不断。
⑨范蔡:范睢,蔡泽,都是战国辩士,都曾做过秦国的丞相。
⑩郑舞:郑国地方的舞蹈。
11以容比物:似当作“以物比容”。容,仪态。
12扬班:扬雄、班固。
13曹刘:曹植、刘桢。

【翻译】
比喻这种手法,在用做比喻的事物上没有一定的常规:有的用声音来比喻,有的用形貌来比方,有的用心思来比拟,有的用外在的事物来比譬。宋玉在《高唐赋》中说:“纤细的枝条发出悲切的声音,好似吹竽吹箫一样。”这就是拿声音来比譬的一类。枚乘《菟园赋》中说:“众多的鸟儿纷纷疾飞,好像点点尘埃间杂在白云里一样。”这就是拿形象来比喻的一类。贾谊《鵩鸟赋》中说:“祸殃与福气,跟三股绳纠结在一起没什么不同。”这就是用事物来比譬道理的。王褒《洞箫赋》中说:“优雅柔和,像慈父抚养子女一样。”这就是用箫的声音来比用心的。马融的《长笛赋》里说:“繁言缛辞,连续不断,就像范睢、蔡泽的辩说之辞一样。”这就是用音乐来比喻游说辩论的。张衡《南都赋》中说:“跳起郑国的舞蹈,就像蚕茧的抽丝一样。”这就是用事物来比拟人的舞姿的。像上述这一类例子,都是辞赋这种文体所争先运用的。往往注重用比喻的手法,渐渐忘掉用起兴,熟悉次要的比喻手法,抛弃意义重大的起兴手法,所以诗文创作就不及周代了。至于扬雄、班固这班人,曹植、刘桢以下的作家,他们图绘山川的状貌,描写云物的形影,没有不把比喻像织综一样交错地编织起来的,显示文采的,耸动视听的,全靠比喻来显示它的功效成绩。再有潘岳的《萤火赋》说,萤火虫飘飘忽忽地闪光,“就像流动的金子在沙里闪烁”;张翰《杂诗》说,“青青的枝条好似集合在一起的翠玉”,都是用比喻手法。所以比喻的运用虽然各种各样,要以用得贴切合理最为重要,如果把天鹅刻画得像鸭子一样,那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原文】
赞曰: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①,合则肝胆。拟容取心②,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③。

【注释】
①胡越:胡,胡人,在北方;越,越人,在南方。比喻相距很远。
②容:容貌,形象。心:指精神实质。
③涣:作“澹”。澹澹:水波动荡样子。

【翻译】
总结:
诗人兼用了比喻和起兴的手法,
感触事加以周密鉴别观览。
事物虽如北胡南越绝不相关,
运用比兴便近如肝胆紧连。
比拟形象抓住精神实质,
判断采用词语必须果敢。
攒积事物杂用比兴写成诗篇,
那文章就会合成滔滔奔流的河水。

【评析】
《比兴》的“比”是比喻,“兴”是起兴,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这两种表现手法都和艺术现象有密切关系。本篇讲“比兴”这两种艺术表现方法及其和艺术形象的关系。对比、兴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刘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意见对比兴传统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比兴”的意义及其关系。比是比喻,兴是因物起兴。这基本是对汉人比兴方法的总结。此外,又将比兴方法和思想感情联系起来,这是刘勰对该方法的发展。二、讲“比兴”的艺术表现特点,通过《诗经》《楚辞》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比兴”艺术方法在具体创作中的运用。三、专论“比”的类别及用“比”的基本原则。
《比兴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比兴”的论文。刘勰总结了汉以来文学创作正反面的经验,对“比兴”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即“比兴”不仅是艺术表现方法,而且包含有艺术形象的萌芽。此外刘勰对“比兴”的运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拟容取心”的原则。“拟容”即要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取心”即要重视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提取其精神实质。即要通过能表达实际意义的形貌,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兴第三十六相关信息

  • ·《丽辞第三十五》--【原文】 造化赋形,支①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②,自然成对。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③。”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④。”岂营丽辞,率然⑤对尔。易之文系⑥,圣人之妙思也。序干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⑦;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⑧适变,不劳经营。...
  • ·《章句第三十四》--【原文】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②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③。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④。夫人之立言⑤,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⑥,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⑦,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⑧,知一而万毕⑨矣。 【注释】 ①宅情:即分章。章:本是音乐的一段,这里指诗文的章节。 ②局:局限,划定疆界,即把语言分化成多少句子。 ③体:整体,指各...
  • ·《声律第三十三》--【原文】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①,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②,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③枢机,吐纳律吕,唇吻④而已。古之教歌,先揆⑤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征⑥。夫商征响高,宫羽声下⑦;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⑧,廉肉⑨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⑩,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战?良由外听易为察,内听难为聪也。故外...
  • ·《熔裁第三十二》--【原文】 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①。立本有体,意或偏长;趋时无方②,辞或繁杂。蹊要所司,职③在熔裁,檃括情理,矫揉④文采也。规范本体⑤谓之熔,剪截浮词⑥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⑦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⑧。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疣,实侈于形⑨。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注释】 ①“刚柔”二句:刚柔,刚健柔婉,指文章的风格体势。本,根本...
  • ·《情采第三十一》--【原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②,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③。虎豹无文,则鞟④同犬羊;犀兕⑤有皮,而色资丹漆⑥: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⑦,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⑧,织辞鱼网之上⑨,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立文之道⑩,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11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12,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注释】 ①文章:绘画与刺绣上交错的彩...
  • ·《定势第三十》--【原文】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①,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②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③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④也。圆者规体⑤,其势也自转;方者矩⑥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⑦,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⑧,必归艳逸⑨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⑩;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11: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注释】 ①殊术:不同的方法方式。 ②势:体势,指文体的特点构成的自然趋势、势态。...
  • ·《通变第二十九》--【原文】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①,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②,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③;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④,足疲者辍⑤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⑥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⑦而异品矣。 【注释】 ①数:术数,方法。无方:没有定规。 ②名理:文体的名称及其写作的原则、原理。...
  • ·《风骨第二十八》--【原文】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①,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②。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③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④。结言端直⑤,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⑥,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⑦,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⑧,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注释】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赋、比、兴、雅、...
  • ·《比兴第三十六》--【原文】 诗文弘奥,包韫六义①,毛公述传,独标兴体②,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③?故比者,附也;兴者,起④也。附理者,切类⑤以指事,起情者,依微⑥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⑦,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⑧。 【注释】 ①韫: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指诗的类型,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铺陈,比是比喻,兴是因物起兴。
  • ·《夸饰第三十七》--【原文】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①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②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③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④,风格⑤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且夫鸮音之丑,岂有泮林而变好;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并意深褒赞,故义成...
  • ·《事类第三十八》--【原文】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①,据事以类义,援②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③。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④:斯略举人事,以征⑤义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⑥;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⑦,经籍之通矩也。大畜之象⑧,“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⑨”,亦有包于文矣。 【注释】 ①文章之外:文采辞藻之外。 ②援:引用...
  • ·《练字第三十九》--【原文】 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①,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②也。仓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③。先王声教,书必同文,輶轩之使,纪言殊俗,所以一字体,总异音。周礼保氏④,掌教六书⑤。秦灭旧章⑥,以吏为师。乃李斯删籀而秦篆兴⑦,程邈造隶而古文废。 【注释】 ①鸟迹: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兽蹄鸟迹的形状创造象形文字。书契:文字。契,刻。 ②宅宇:住所。指文章寄托于文字。 ③官治民察:见...
  • ·《隐秀第四十》--【原文】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①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②,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③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④为工,秀以卓绝⑤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⑥,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⑦,义主文外,秘响傍⑧通,伏采⑨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⑩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11。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彼波起辞间,是谓之...
  • ·《指瑕第四十一》--【原文】 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然则声不假①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以之垂文②,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③,鲜无瑕病。陈思④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⑤云,“尊灵永蛰⑥”,明帝颂云,“圣体浮轻⑦”。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⑧,岂其当乎?左思七讽⑨,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余不足观矣。潘岳⑩...
  • ·《养气第四十二》--【原文】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①,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②;心虑言辞,神③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④过分,则神疲而气⑤衰:此性情之数也。夫三皇辞质,心绝于道华;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⑥,非牵课⑦才外也。战代权诈⑧,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余裕⑨,后进所以莫遑也。...
  • ·《附会第四十三》--【原文】 何谓附会①?谓总文理②,统首尾,定与夺③,合涯际④,弥纶⑤一篇,使杂而不越⑥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⑦,裁衣之待缝缉⑧矣。夫才量⑨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⑩,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缀思之恒数也。 【注释】 ①附会:附辞会义。附辞,调整辞语,使语言Www.SlKJ.Org不混杂重复。附,附着。会义,安排情意,使情意有条理不颠倒。 ②文理:文章义理,指主题。...
  • ·《总术第四十四》--【原文】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①,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②,别目两名,自近代③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④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⑤。”请夺彼矛,还攻其楯矣。何者?易之文言⑥,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⑦,属笔曰翰,常道曰经,述经曰传⑧。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
  • ·《比兴第三十六》--【原文】 诗文弘奥,包韫六义①,毛公述传,独标兴体②,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③?故比者,附也;兴者,起④也。附理者,切类⑤以指事,起情者,依微⑥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⑦,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⑧。 【注释】 ①韫: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指诗的类型,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铺陈,比是比喻,兴是因物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