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撰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卷一) 光武帝纪第一
  (卷二) 明帝纪第二
  (卷三) 章帝纪第三
  (卷四) 和殇帝纪第四
  (卷五) 安帝纪第五
  (卷六) 顺冲质帝纪第六
  (卷七) 桓帝纪第七
  (卷八) 灵帝纪第八
  (卷九) 献帝纪第九
  (卷十) 后纪第十
  (卷十一) 律历志第一
  (卷十二) 律历志第二
  (卷十三) 律历志第三
  (卷十四) 礼仪志第四
  (卷十五) 礼仪志第五
  (卷十六) 礼仪志第六
  (卷十七) 祭祀志第七
  (卷十八) 祭祀志第八
  (卷十九) 祭祀志第九
  (卷二十) 天文志第十
  (卷二十一) 天文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天文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五行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五行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五行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五行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五行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五行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郡国志第十九
  (卷三十) 郡国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郡国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郡国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郡国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百官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百官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百官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百官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百官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舆服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舆服志第三十
  (卷四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卷四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卷四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卷四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卷四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卷四十六)邓寇列传第六
  (卷四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卷四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卷四十九)耿弇列传第九
  (卷五十)铫王祭列传第十
  (卷五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卷五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卷五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
  (卷五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卷五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卷五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卷五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卷五十八)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卷五十九)申屠鲍郅列传第十九
  (卷六十)苏杨郎襄列传第二十
  (卷六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卷六十二)樊阴列传第二十二
  (卷六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卷六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六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卷六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卷六十七)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卷六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卷六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卷七十)班彪列传第三十
  (卷七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卷七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卷七十三)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卷七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卷七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卷七十六)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卷七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卷七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卷七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卷八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卷八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卷八十二)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卷八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卷八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卷八十五)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卷八十六)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卷八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卷八十八)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卷八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卷九十)马融蔡邕列传第五十
  (卷九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卷九十二)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卷九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卷九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卷九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卷九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卷九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卷九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卷九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一)皇甫嵩朱隽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四)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五)刘袁吕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九)儒林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十)文苑列传第七十
  (卷一百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卷一百十二)方术列传第七十二
  (卷一百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卷一百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
  (卷一百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卷一百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卷一百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卷一百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
  (卷一百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后汉书》简介相关信息

  •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出自唐朝诗人钱珝的古诗作品《未展芭蕉》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注释】   ①书札:即书信   【翻译】   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
  •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出自唐朝诗人钱珝的古诗作品《未展芭蕉》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注释】   ①绿蜡:形容芭蕉的心   【翻译】   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
  • ·《薛宣传》--  薛宣字赣君,东海郡郯县人。   少为廷尉文书的佐吏、都船监狱的狱吏。   后来于大司农下级官吏中选拔清廉时,补任不其县丞。   琅笽郡太守赵贡巡视下属各县,看见薛宣,很喜欢他的才能,让薛宣随从巡视下属各县,回到郡府,令妻子孩子与他相见,告诫说:“赣君位至丞相,我两子也会做丞相史。”赵贡推荐薛宣廉洁WWw.sLkj.oRg,调任乐浪都尉丞。   幽州刺吏推举秀才,做宛句县令。   大将军王凤...
  • ·《傅喜传》--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县人,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叔父之弟。   少年时好学问,有志气。   哀帝被立为太子,成帝选傅喜做太子庶子。   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调任右将军。   此时,王莽任大司马,请求退职,躲避到皇帝WWw.sLkj.oRg的外家。   皇上答应王莽退职,众人归望于傅喜。   喜的堂弟孔乡侯傅晏与傅喜亲近,而且女儿为皇后。   皇帝舅父阳安侯丁明,都因外戚封爵。   傅喜持谦谨常称病,傅太后开始...
  • ·《史丹传》--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迁到杜陵。   祖父王恭有妹妹,武帝时为卫太子之妻,生悼皇考,即宣帝的父亲,宣帝隐微时依靠史氏,语在《史良娣传》。   到宣帝即皇位,王恭已死,有三个儿子即史高、史曾、史玄。   史曾史玄都因外戚旧恩封侯,史曾为将陵侯,史玄为平台侯。   史高为侍中贵幸,因揭发大司马霍禹反叛有功,WWw.sLkj.oRg封为乐陵侯。   宣帝病重,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统领尚书事。   宣帝崩,太子袭尊...
  • ·《王商传》--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   后迁杜陵。   商父王武,武兄王无故,都因是宣帝舅封官。   王无故为平昌侯,王武为乐昌侯。   语在《外戚传》。   王商少时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著称。   父去世,商继承为侯,把财产分给异母众弟,自身不要,在父亲丧期之中很悲伤。   于是大WWw.sLkj.oRg臣推荐王商的行为可以勉励群臣,礼义足以使风俗淳厚,适宜为备用近臣。   由此提拔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
  • ·《孔光传》--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孙。   孔子生孔鲤,字伯鱼;鲤生孔亻及,字子思;亻及生孔帛,字子上;帛生孔求,字子家;求生孔箕,字子真;箕生孔穿,字子高;穿生孔顺,顺做过魏相;顺生孔鲋,鲋做陈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帝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孔WWw.sLkj.oRg忠,忠生孔武及孔安国;武生孔延年;延年生孔霸,字次儒;霸生孔光。   安国、延年都凭研究《尚书》而做武帝博士。   安国做官至临淮太守。   霸也研习《尚书》,为...
  • ·《张禹传》--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县人。   到禹父迁到莲勺。   张禹还是小孩时,屡次随家里人至市上,总喜欢在占卜、看相摊前观看。   久之,很知一些分别蓍草布列卦意,不时从旁参言。   占卜者喜欢他,又认为他相貌不凡,对张禹父WWw.sLkj.oRg亲说:“这个孩子聪明,可以让他学习经术。”等禹长大,到长安学习,从沛郡施仇学习《易经》,从琅笽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不久都通晓熟悉,有了徒弟,被推荐为郡文...
  •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撰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卷一) 光武帝纪第一   (卷二) 明帝纪第二   (卷三) 章帝纪第三   (卷四) 和殇帝纪第四   (卷五) 安帝纪第五   (卷六) 顺冲质帝纪第六   (卷七) 桓帝纪第七  
  •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出自景帝所生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WwW.sLkj.oRg回,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刘钦生光武。光武九岁丧父,为叔父刘良抚养。身高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鼻子高高的,额角饱满。爱农业劳动。他哥哥伯升却好侠养士,常诽笑光武从事田业,把他比作治产业的高祖兄刘仲。   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长安,读《尚书》,大...
  • ·《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六年(30)春正月十六日,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代代免除徭役,比照高祖家乡丰邑、沛县的旧例,使章陵县人民不再担忧以后会再有徭役。 二十一日,WwW.sLkj.oRg光武帝下诏说:“往年水旱蝗虫为灾,谷价暴涨,人们的食物缺乏。我念及百姓不能自给,心里难过怜悯他们。现在命令存有谷物的郡国,供给高寿的老人、鳏夫、寡妇、年幼失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孤独者及有绝症和无家属照顾贫困不能自保者粮食,供...
  • ·《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显宗孝明皇帝名庄,光武帝第四子。母为阴皇后,明帝生而面方,十岁能通晓《春秋》,光武对他的才能很惊奇。   建武十五年(39)封东海公,十七年(41)晋爵为王,十九年(43)立为皇太子。拜博士桓荣为师,学通《尚书》。   中元二年(57)二月初五,登皇帝位,年三十。尊崇皇后为皇太后。三月初五,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庙号尊为世祖。夏四月二十四日,明帝下诏说:“我本小子,继承祖宗大业,日夜惶恐,不敢有...
  •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肃宗孝章皇帝名火旦,显宗第五子。母贾贵人,永平三年(60),立为皇太子。年少宽容,爱好儒术,显宗很器重他。   永平十八年(75)八月初六,即皇帝位,年十九,尊皇后为皇太后。十六日,葬孝明皇帝于显节陵。冬十月初二,大赦天下。赏赐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每人三级,流亡无户籍及想归首的每人一级,爵位过了公乘可以移与儿子或兄弟的儿子。鳏、寡、孤、独、患绝症、穷得活不下去的,每人发三...
  • ·《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孝和皇帝(刘肇)   孝和皇帝名肇,肃宗第四子。母梁贵人,被窦皇后诬陷,忧郁而死,窦后养帝以为己子。   建初七年(82),立为皇太子。   章和二年(88)二月三十日,即皇帝位,时年十岁。尊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听政。三月初五,改淮阳为陈国,楚郡为彭城国,西平并入汝南郡,六安复为庐江郡。遗诏徙调西平王刘羡为陈王,六安王刘恭为彭城王。十一日,葬孝章皇帝于敬陵。十八日,皇太后诏令说:“先帝明圣,继承...
  • ·《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孝安帝纪(刘祜)   恭宗孝安皇帝名祜,肃宗孙。父清河孝王刘庆,母左姬。帝自从住在父王邸第,多次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铺上。年十岁,好学《史书》,得到和帝称赞,多次在宫中召见。   延平元年(106),刘庆才到封国,邓太后特诏令留刘祜住清河邸中。八月,殇帝逝世,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在宫中决定帝位问题。当夜派邓骘带着符节,用王青盖车迎刘祜,在宫殿中整洁身心。皇太后来到崇德殿,百官都穿吉服,群臣...
  • ·《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刘保 刘炳 刘缵)   ◆孝顺帝纪   孝顺皇帝名保,安帝之子。母李氏,为阎皇后所害。   永宁元年(120),立为皇太子,延光三年(124),安帝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诬陷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王男、邴吉被杀,太子刘保几次为之叹息。王圣等惧怕遗留后患,于是与樊丰、江京共同陷害太子刘保,太子刘保因而被废为济阴王。   延光四年(125)三月,安帝逝世,北乡侯刘懿立为帝,济阴王刘保因为被废黜,不...
  • ·《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孝桓帝纪(刘志)   孝桓皇帝刘志,肃宗章帝曾孙,祖父河间孝王刘开,父亲蠡吾侯刘翼,母亲氏。刘翼死后,刘志袭为蠡吾侯。   本初元年(146),梁太后征召刘志到洛阳城夏门亭,打算将她的妹妹嫁给刘志。适逢质帝逝世,梁太后便与兄大将军梁冀决策宫中,闰六月初七,派梁冀持符节,以王青盖车接刘志入南宫,这一天就登帝位,时年十五岁。梁太后仍然临朝听政。秋七月初二,葬孝质皇帝于静陵。齐王刘喜逝世。二十八日,拜...
  •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撰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卷一) 光武帝纪第一   (卷二) 明帝纪第二   (卷三) 章帝纪第三   (卷四) 和殇帝纪第四   (卷五) 安帝纪第五   (卷六) 顺冲质帝纪第六   (卷七) 桓帝纪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