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现代艺人童丽有一张同名音乐专辑《渭城曲》,收录了13首现代歌曲,以古典曲风演绎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惜别之情。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5)故人:老朋友
  【翻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3]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www.SLkJ.orG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诗的前二句,作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后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相关古诗词

  • ·古诗《墨萱图·灿灿萱草花》--  《墨萱图·灿灿萱草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冕。其古诗全文如下: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翻译】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
  • ·古诗《惜牡丹花·寂寞萎红低向雨》--  《惜牡丹花·寂寞萎红低向雨》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前言】   《惜牡丹花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第二首诗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运用了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全诗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
  • ·古诗《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WWW.sLkJ.orG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 ·古诗《寒食月夜·风香露重梨花湿》--  《寒食月夜·风香露重梨花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   【赏析】   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枝上的梨花已被露水包裹。望着漆黑的夜里的茅草屋,没有灯,没有一丝的光亮。沉重的愁绪碾压着我、桎梏着我,始终抬不起推开门的胳膊,跨不出前屋的脚步。天已经快亮了,周围的歌吹声却依旧没...
  • ·古诗《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  《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赏析】   “不得哭,潜别离”泪眼可以延绵,别离却是遥遥无期,此时泪眼是诗人“潜离与暗别”的无奈情怀,是对门第观点的退让。“不...
  • ·古诗《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  《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孙逖。其古诗全文如下: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注释】   ⑴永乐公主:公元717年开元五年,唐玄宗封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嫁契丹王李失活。入蕃:指嫁到少数民族地区。   ⑵龙塞:边塞龙廷,指契丹王居住之地。   【翻译】   边塞之地没有鲜花盛开,没有莺鸟啼唱,虽然过了新年,还没有春意春色。今天,永乐...
  • ·古诗《自咏·一封朝奏九重天》--  《自咏·一封朝奏九重天》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愈。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干。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   ①九重天:指皇帝。   ②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③秦岭:即终南山。   ④汝:你,指韩湘。   【翻译】   早晨给皇上递上奏折,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
  • ·古诗《三年为刺史二首》--  《三年为刺史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郑珍。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其二】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注释】   ⑴不(fǒu):同“否”。   ⑵蘖:指树木的嫩芽。   【赏析】   为官清白与否,离任时可见一斑。白居易刺史做...
  •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
  • ·古诗《留别妻·结发为夫妻》--  《留别妻·结发为夫妻》作者为东汉文学家苏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前言】   《留别妻》是东汉无名氏假托苏武之名,所作的一组五言诗歌。收入在南朝萧统《...
  • ·古诗《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首:   《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
  • ·古诗《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前言】   《望驿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为好友元稹《使东川》组诗而创作的十二首和诗中的一首。全诗紧扣“思”字,层层深入地展开,先写闺中绮思,再写驿旅苦思,然后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最后迭用两个思字,点...
  • ·古诗《和董传留别》--  《和董传留别》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前言】   《和董传留别》为北宋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贫困的董传曾与苏轼相从。   【原文】   许。   【注释】   粗缯: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 ·古诗《寒塘·晓发梳临水》--  《寒塘·晓发梳临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赵嘏。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翻译】   早上起来,照着池塘里的水梳妆。池塘的水很寒冷,梳妆完毕之后,他坐在池塘旁边,看到树叶渐渐黄而落,秋天来了。想念着家人,一片思乡之心如偏偏黄叶飘落,一只孤雁,飞过楼顶,向南而去。   【赏析】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
  • ·古诗《江村夜归》--  《江村夜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项斯。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翻译】   月落后江边的小路漆黑,前面村子里人声稀少。几户人家藏在树林深处,一个捕鱼WWw.SLkJ.orG人举着火把照路回家。
  • ·古诗《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桃花源诗》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古诗《孔融让梨的故事》--  【前言】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mid...
  •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