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论

  文言文《李斯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
  (1)李斯:秦代政治家。原为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曾从战国著名学者、政治家荀卿学习,后入秦。秦统一全国,李斯为丞相,秦始皇用其建议,禁私学,焚《诗经》、《尚书》,以加强中央集权。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2)苏子赡:即宋代文学家苏拭。苏轼《荀卿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3)孝公: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君,公元前361-338年在位,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4)商鞅:战国政治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后因战功封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wWW.slkj.orG。孝公六年任为秦国左庶长,实行变法,升为大良造,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其变法内容主要是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定爵位等级,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基础。
  (5)燔(fan凡)《诗》、《书》:烧掉《诗经》、《尚书》等书籍,以统一思想。燔:焚,烧。按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见于《韩非子·和氏》所引。
  (6)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7)游宦之民:他国来游以求仕进者。
  (8)因:凭藉,依靠。
  (9)习以为善:习以为常,不知其弊。
  (10)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二世:秦二世,名胡亥。
  (11)中(zhong仲):投合。侈君:残暴放纵的君主。
  (12)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13)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
  (14)尚督责:李斯上书二世说:“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若此则帝道备。”二世于是“行督责益严”。(《史记·李斯列传》)督:督察,检查;责:责之以法。
  (15)“设所”句,假设遇到的不是始皇、二世,李斯的办法不会如此,但那也不是因为他实行仁政,仍不过是趋时而已。
  (16)颦蹙:皱眉蹙顿。“颦”同“颦”。
  (17)容:容或,或许。
  (18)宴然:安闲的样子。
  (19)“《易》曰”四句:语见《易经·履》。眇:瞎一眼。咥(die迭):咬。弱视可以看东西,腿瘸可以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小人虽能窃居高位,作威作福,但最后终会得到凶报。
  (20)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荀子》一书中有《儒效篇》。
  (21)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异国来秦任事者,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指出不能“逐客以资敌国”,秦始皇听取了他的意见,取消了逐客令。
  (22)不同术:商鞅的禁游宦与李斯的谏逐客,在政策上是相反的,那是因为李斯开始时实行的还是荀卿之学,与商鞅不同。
  (23)卒出于同:最后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
  【翻译】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自己的报应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李斯论相关古诗词

  • ·古诗《送徐无党南归序》--  文言文《送徐无党南归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送徐无党南归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给学生徐无党的一篇赠序。至和二年,欧阳修在京城任翰林学士,学生徐无党高第登进士,在他南归永康家乡时,欧阳修作此文相赠。本文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论,勉励徐无党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间接批评当时浮奢的文风,指出此类文章永难留存后世。   【原文】  ...
  • ·古诗《沈贞甫墓志铭》--  文言文《沈贞甫墓志铭》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
  • ·古诗《示季子懋修书》--  文言文《示季子懋修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
  • ·古诗《新雨山房记》--  文言文《新雨山房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炮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
  • ·古诗《虽有嘉肴》--  文言文《虽有嘉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 ·古诗《教战守策》--  文言文《教战守策》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教战守策》,苏轼散文名篇。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全文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
  • ·古诗《答吴充秀才书》--  文言文《答吴充秀才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
  • ·古诗《君山月夜泛舟记》--  文言文《君山月夜泛舟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着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桌,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
  • ·古诗《李斯论》--  文言文《李斯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
  • ·古诗《言世务书》--  文言文《言世务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
  • ·古诗《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文言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注释】   1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是状语后置,即“于读书劳”,“于作文逸”。   2劳:用功。   3逸:轻松。   4销:熔化。   5鞴( b è i ):古代用...
  • ·古诗《苏子谓楚王曰》--  文言文《苏子谓楚王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臣愿无听群臣之相恶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节身之...
  • ·古诗《长生猪》--  文言文《长生猪》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注释】   ①畜:养。   ②辄:就。   ③啖:吃。   ④既而:不久。   ⑤弭m...
  • ·古诗《梁王嗜果》--  文言文《梁王嗜果》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
  • ·古诗《河间有游僧》--  文言文《河间有游僧》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   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引...
  • ·古诗《崔光》--  文言文《崔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翻译】   ...
  • ·古诗《陶公性俭厉》--  文言文《陶公性俭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注释】   陶公:陶侃的敬称。陶侃(239-334),东晋人。...
  • ·古诗《李斯论》--  文言文《李斯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