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WwW.SLKJ.orG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1%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市。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问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l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十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前言】
  消失的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罗布泊从前不是沙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改道和“四盲”有着直接关系。
  【释义】
  一望无际: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延绵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萧瑟:形容词,形容景色凄凉。
  和煦:温暖。
  碧波荡漾:碧:青绿色。波:波浪。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干涸:干枯匮乏,形容河里没有水的样子。指夏季的浅塘干涸现象。
  吞噬:比喻消溶,湮灭。
  裸露:暴露在外;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海变桑田,桑田变海。喻世变化大。
  戈壁滩:戈壁在蒙古语的原意是指“土地干燥和沙砾的广阔沙漠”。
  庇护:袒护,保护。
  浑然一体:合为一体,不可割裂。
  繁衍生息:逐渐地增多或增广.也作蕃衍
  近在咫尺:距离非常近,通常与得不到连用,有点触手可及但又得不到的意思。
  【课文赏析】
  文章通过中国西部著名的罗布泊从如仙湖的广阔水域迅速干涸为沙漠的悲惨现实,探索这一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并警示人类若还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自然,人类必然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本文说明了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来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
  从文体上看,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本文的真实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表现。一方面是真实的再现眼前的所见所闻。文章从第十五自然段开始,引领我们看到“号称千年不倒的胡杨林”,看到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引领我们来到罗布泊的边缘,看到“大地裸露的胸膛”,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在作者的心被深深刺痛的同时,我们的心何尝不被深深刺痛?另一方面真实性表现在资料来源准确,内容准确无误,有一定的权威性。文章引用了中国了《汉书·西域传》及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两书中的有关资料。对比眼前的事实,我们只有痛苦:昨日的仙湖成了永远的、遥远的仙境,成了无法重温的梦……
  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它应该是是富有文学性的。而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必须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重温历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及对比等修辞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胡杨林痛苦的呻吟,看到胡杨林无奈的挣扎。多想伸一下手,使出全身的气力,抓住那“求救的手”。然而,历史已然造就,除了深刻的反思,积极的努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裸露的胸膛,那是怎样的赤字之心啊?踏在这血肉之躯上,我们的心里涌动是无尽的罪过感。作者通过这些文学手段的运用,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既让我们感受到罗布泊今昔的巨大差别,令人痛惜。一气呵成的排比、强烈的对比、富有情感的拟人化描写,让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从内心深处感受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活中的“朋友”的悲哀。篇末,作者大声疾呼:“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罗布泊百年之沧桑,月泉之悲,古有之咽,久萦绕以吾之心。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相关信息

  • ·课文《敬畏自然》--  课文《敬畏自然》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
  • ·课文《组歌》--  课文《组歌》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浪之歌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
  • ·课文《海燕》--  课文《海燕》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
  • ·课文《雷电颂》--  课文《雷电颂》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
  • ·课文《》--  课文《雪》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
  • ·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 1887 年 3 月 3 日,当时我才...
  •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60年前...
  • ·课文《我的母亲》--  课文《我的母亲》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
  •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
  • ·课文《旅鼠之谜》--  课文《旅鼠之谜》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
  • ·课文《大雁归来》--  课文《大雁归来》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
  • ·课文《喂——出来》--  课文《喂——出来》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一场台风过后,晴空万里。   在离城市不远的近郊,有一个村庄遭到了台风的破坏。不过,损失还不...
  • ·课文《云南的歌会》--  课文《云南的歌会》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
  • ·课文《端午的鸭蛋》--  课文《端午的鸭蛋》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
  • ·课文《春酒》--  课文《春酒》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
  • ·课文《俗世奇人》--  课文《俗世奇人》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
  • ·课文《诗五首》--  课文《诗五首》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分别为:《杂诗四首》 《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   一、《杂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