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传

  古代的儒生,博学《六艺》之文。
  《六艺》,是帝王教育的典籍,是古代贤人用来阐明自然规律,端正人间伦理,达到最完美政治的成文标准。
  周朝,衰败于幽王、厉王,礼乐征伐之权由诸侯掌握,周朝衰落二百多年后孔子出现,因其圣德遭逢末世,知道自己的言论不可能被采用,其主张不可能得到施行,于是叹息说“:凤凰再也不飞来了,黄河也不出现背上负图的龙马,我的道大概永无实现的日子吧!文王已经去世了,古代圣王的遗文不都在我这儿吗?”于是应聘诸侯,来阐明礼仪。
  向西进入周国,向南进入楚国,因害怕匡人在陈国绝粮干求取七十多国君。
  到齐国听到名曲《韶》,几个月不知道肉味;从卫国返回到鲁国,然后音乐端正,《雅》、《颂》各得其所。
  研究古今书籍,便赞许说:“伟大啊,古代的圣王尧!最高最大莫如天,尧的功德比天高。
  多么高大呀,尧的功业;多么辉煌呀,尧的典章制度!”又说:“周朝的典章制度是参考了殷商两代而制定的,其文采是多么丰富啊!所以我是主张周礼的。”于是在叙说《书》时则起自《尧典》,称赞乐时则效法《韶舞》,编辑《诗》时则从《周南》开始。
  著述周朝礼文,依靠鲁国《春秋》,推举十二人来作事,用文王、武王的思想来规范它,成为一部帝王的法律,到获得麒麟才停止。
  晚年喜好《易》,阅读它,韦编三绝,并替它作传。
  都依靠近代圣人的事迹,来建立先代帝王的政教,所以说:“只有记述而没有创作,我一直是笃信和爱好的。”“学习人事以上通天理,故知我者大概只有天!”仲尼死后,他的七十多个学生四处游说诸侯,本事大的担任了卿、相、帅、傅,本事小的交游教化士大夫,有的隐居不露面。
  如子张到了陈国,澹台子羽到了楚国,子夏到了西河,子贡死在齐国。
  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这些人,都在子夏等人那里学习过,担任了王侯的老师。
  这时,惟独魏文侯喜欢学习儒学。
  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儒学已被贬低了,可是在齐国、鲁国一带,学者没有停止过研究。
  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孟子、荀卿那些人都遵循孔子的学说并加以发扬光大,靠儒学显扬于后代。
  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烧《诗经》、《书经》,坑杀方士儒生,六艺从此缺少了。
  陈涉称王的时候,鲁地许多儒生拿着孔子家传的礼器投奔他,于是孔甲担任了陈涉的博士,终于与陈涉一同死难。
  陈涉崛起于普通百姓,靠驱使被罚守边的人来建立国号,不到一年就灭亡了,他的事业非常微小浅薄,可是体面的绅士儒生之辈,背负孔子的礼器作为见面礼归顺称臣是为什么?因为秦禁止了他们的书籍,积下了仇怨而想依靠陈王来发愤雪恨。
  到汉高帝诛杀项籍,带领军队包围鲁国的时候,鲁国城中的儒生们还在读经书演习礼仪,歌声乐声不断,这难道不是圣人遗留下来的教化,喜好学习礼仪的国家吗?于是儒生们才得以研习儒家经典,讲习大射礼和乡饮礼。
  叔孙通为汉朝廷制定礼仪,因而担任了奉常,儒生弟子们和他一起共同制定了礼仪的,都成为朝廷优先录用的对象,以后他们感慨地说借助儒学起家。
  但这时还有战争,还在平定国内叛乱,也没有时间顾及建校办学之事了。
  汉惠帝、吕后时期,公卿都是靠武力起家的功臣。
  汉文帝时期很征用了一些儒生,然而,文帝本来喜欢黄老刑名学说。
  等到汉景帝时,不任用儒生,窦太后又喜欢黄老学说,所以众博士空有官位以备顾问,没有晋升的。
  汉朝建立后,宣讲《易经》的出自淄川的田生;宣讲《书经》出于济南的伏生;宣讲《诗经》,在鲁地就有申培公,在齐地就有辕固生,在燕地就有韩太傅;宣讲《礼经》,则出于鲁地的高堂生;宣讲《春秋》的,在齐地出于胡毋生,在赵地则是董仲舒。
  到窦太后死后,武安侯田虫分担任丞相,废黜黄、老、刑名等百家的学说,延聘文学儒生以百计算,公孙弘靠研究《春秋》而担任丞相封了侯,从此天下的学者像风吹一边倒似地倾向儒学。
  公孙弘当了学官,担心儒道闭塞停滞,于是奏请皇上说:“丞相、御史大夫说:制书写道:‘听说用礼引导人民,用乐感化人民。
  婚姻,是夫妻关系的伦常大道。
  如今礼废乐崩,我很忧伤,所以普招天下品行端正、见识广博的人士,把他们都提拔到朝廷。
  应当命令礼官努力学习儒学,宣讲议论应该见闻广博,崇尚礼仪,作为天下表率。
  太常提议,安排做博士弟子,振兴民间教化,以砥砺贤才。’我谨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讨论认为:听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乡村有教育组织,夏代名为‘校’,商代名为‘庠’,周代名为‘序’。
  劝勉人们为善,让他们在朝廷显赫而有声望;惩诫作恶的人们,给他们施加刑罚。
  所以政教风化的推行,树立榜样从首都开始,从内到外。
  现在陛下昭显最高德行,发出万丈光辉,媲美上天大地,推本人伦关系,劝勉从学,研习礼仪,推崇教化,奖励贤才,以此感化四方,这是太平政治的起点。
  过去政治教化未能普及,礼制不完备,请求利用原有的学官振兴教化。
  替博士官选收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
  太常选择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人充当博士弟子。
  各郡、各国、各县、各官有爱好文学,尊敬长上,遵守法纪,和顺乡里,名副其实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上报所属郡太守和王国相,郡太守、王国相谨慎考察认为可以的人,当随上计吏一同进京到太常那里报到,可以像弟子一样学习。
  一年就都参加考试,能精通一门经书以上的,可以补充文学掌故的缺额;那些名列前茅可以担任郎中的,太常造册上奏。
  如果有才能特别优秀、名列特等的,就把名字上报。
  那些不认真学习或者才能低下以及不能通晓一种经书的,就开除他,推荐能通经学而称其任者奏请补用。
  我谨慎推敲诏书法令下达的目的,在于明辨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代和现代的道理。
  诏书法令文辞WWW.Slkj.oRg雅正,训辞意义深远,恩泽优厚。
  下级官吏见识浅薄,不能深究宣传,没有办法明白晓喻百姓。
  现在要让研究礼制和历史典籍的人才,让有文学礼义修养的人担任官职,提拔那些有文学礼义修养而被压抑的人才。
  请挑选那些俸禄在二千石以上和通晓一种经书以上的百石级官吏来充当左右内史大行的卒吏,在百石级以下的充当郡太守卒吏,一般都是两人,边郡一人。
  先任用背诵经书多的,如果不能,就挑选掌故充当中二千石级的属官。
  文学掌故充当郡的属官,作为缺额充数。
  请把这些规定纳入教育法规。
  其他按原有法令施行。”诏书批示:“行。”从这以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有礼,大多是有学术修养的士人了。
  汉昭帝时推举贤良文学,增加博士弟子员满一百人,汉宣帝末年又增加了一倍。
  汉元帝喜欢儒学,能够通晓一经的人都被蠲免徭役赋税。
  几年后,因开支不足,改为收录弟子员一千人,郡国里设《五经》百石卒史。
  汉成帝末年,有人说孔子在为平民时就收录教育学生三千人,现在皇上的太学里的学生少,于是增收弟子员三千人。
  一年后,招收人数又与以前一样。
  汉平帝时王莽掌权,增收元士之子入学能跟弟子员一样从师学习,但不把他们作为弟子员,每年考核甲科四十人担任郎中,乙科二十人担任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担任文学掌故。
  自从鲁国的商瞿子木从孔子学习《易经》后,商瞿子木把它传授给鲁国的桥庇子庸,桥庇子庸传授给江东的马干臂子弓,马干臂子弓传授给燕国的周丑子家,子家传授给东武的孙虞子乘,孙虞子乘传授给齐国的田何子装。
  到秦朝禁锢学派期间,《易经》作为筮卜之书,只有它没有被禁止,所以相互传授的人没有断绝。
  汉朝建立后,田何因是旧齐田氏迁徙到杜陵,称为杜田生,他把《易经》传授给东武的王同子中、洛阳的周王孙、丁宽、齐国的服生,他们都着有《易经》几篇。
  王同将《易经》传授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字叔先,元光元年被征召担任中大夫。
  齐国的即墨成,官至城阳相。
  广川人孟但,担任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偃,都靠研究《易经》做了大官。
  总括汉朝宣讲《易经》的人,当源于田何一家。
  丁宽字子襄,起初跟随梁人项生学习《易经》,后来才过项生,于是又跟随田何学习《易经》,学成到洛阳,将所学《易经》传授同郡汤县的田王孙,田王孙又传授给施雠、孟喜、梁丘贺。
  从此《易经》有施、孟、梁丘之学。
  后来,施雠通过传授所学《易经》有了张、彭之学;孟喜通过传授《易经》,有了翟、孟、白之学;梁丘贺通过传授《易经》,有了梁丘,邓、衡之学。
  梁人京房传授《易经》,有京氏之学。
  伏生,是济南人,原来是秦朝的博士。
  汉文帝时,寻找能解说《尚书》的人,天下找不到,后听说伏生能够解说,想征召他。
  这时伏生年纪有九十多岁了,人老不能行走,于是就命令太常,派遣掌故晁错前往学习《尚书》。
  秦朝焚书,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内,那以后兵火大起,人们四处流亡。
  汉朝平定天下后,伏生寻找收藏在墙壁内的《尚书》,失去了几十篇,只得二十九篇,就用它在齐、鲁地区教授。
  齐国的学者们从此才得以解释《尚书》,山东地区各位经学大师无不涉猎《尚书》去教授。
  伏生教授济南人张生和欧阳生。
  张生当上了博士,而伏生的孙子靠研习《尚书》被征召,但他对于《尚书》不能阐明。
  从这以后,鲁国周霸,洛阳贾嘉很能解说《尚书》。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
  师从伏生,教授给儿宽。
  儿宽又从孔安国学习,官至御史大夫,他本人有传。
  倪宽有卓越的才智,起初拜见汉武帝,就谈论经学。
  皇上说“:我开始以为《尚书》是朴学,不喜欢,待听到儿宽讲说后,认为不错。”于是跟从儿宽学习了一篇。
  欧阳、大小夏侯之学皆出于儿宽。
  儿宽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代代传授,到他的曾孙欧阳高———字子阳,做了博士。
  欧阳高的孙子欧阳地余———字长宾以太子中庶子的身份传授给太子,以后做了博士,在石渠阁讲授《尚书》。
  汉元帝即位后,欧阳地余担任侍中,得到宠幸,官至少府。
  他告诫他的儿子说:“我死后,官员们将送财物给你,慎重不要接受。
  你是九卿儒士的子孙,以廉洁著名于世,做到这一点,可以自然得到财物。”到欧阳地余死后,少府官员一起送给欧阳地余的儿子几百万钱,他的儿子没有接受。
  皇上听说后很赞赏他,赐给他一百万钱。
  欧阳地余的小儿子欧阳政担任了王莽的讲学大夫。
  以此《尚书》世世代代有欧阳氏学。
  夏侯胜,其祖上任夏侯都尉,跟随济南张生学习《尚书》,后传授给同族兄弟之子夏侯始昌。
  夏侯始昌传授给夏侯胜,夏侯胜又侍奉同郡的简卿。
  简卿,是倪宽的门人。
  夏侯胜传授给堂兄的儿子夏侯建,夏侯建又事奉欧阳高。
  夏侯胜官至长信宫少府,夏侯建官至太子太傅,自己有传。
  从此《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
  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用当时的文字———隶书改写它,他因此被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他得到了十多篇失传的《尚书》,《尚书》大概从这时逐渐增多了。
  后说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遭巫蛊事,没有列于学官。
  孔安国担任谏大夫,传授古文《尚书》给都尉朝,而司马迁也跟随孔安国学习。
  司马迁的书中所记载的《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大多从古文之说。
  都尉朝传授给胶东人庸生。
  庸生传授给清河人胡常———字少子,因明晓《谷梁春秋》做了博士、部刺史,又为《左氏春秋》作传。
  胡常传授给虢地的徐敖。
  徐敖担任右扶风属吏,又为《毛诗》作传,传授给王璜、平陵人涂恽———字子真,子真传授给河南人桑钦———字君长。
  王莽时,各学派都列于学官。
  刘歆担任国师,王璜、涂恽等因此位尊名显。
  世间所流传的一百零二篇的《尚书》出自东莱人张霸之手,他经过区分再加上二十九篇成为几十篇,又取《左氏传》、《书叙》作为其首尾,一共一百零二篇。
  有的篇目只有几字,意思浅显。
  汉成帝时寻求会古文的人,张霸以能解说一百零二篇的《尚书》被征召,用皇上所藏之书来校对它,发现它不是。
  张霸的《尚书》由其父亲传授,他的父亲有学生尉氏人樊并。
  当时太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说皇上立其学官。
  后来樊并谋反,皇上于是废黜其书。
  申公,是鲁国人。
  年轻时与楚元王刘交一起侍奉齐人浮丘伯学习《诗经》。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经过鲁地,申公以学生的身份跟随老师在鲁城南宫进见汉高祖。
  吕太后时期,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刘交派他的儿子刘郢去长安与申公一起完成了学业。
  楚元王死,刘郢继为楚王,让申公辅助他的太子刘戊。
  刘戊不喜欢学习,厌恶申公。
  到刘戊为楚王,强迫申公戴上刑具服劳役。
  申公感到羞愧;返回鲁国回到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
  又谢绝宾客,只有鲁王传令召见他,他才前往。
  从远方来学习的学生有一千多人,申公只对《诗经》正文作出解释来进行教学,没有阐述经义的说明文章,经文中有疑义的地方就让它空着不予传授。
  兰陵人王臧跟随他学习了《诗经》后,已经通晓《诗经》,侍奉汉景帝,担任太子太傅,后来免职了。
  汉武帝刚即位,王臧就上书请求到宫中值宿,保卫皇上,多次升迁,一年里官至郎中令。
  还有代国的赵绾也曾向申公学习过《诗经》,担任了御史大夫。
  赵绾、王臧请求修建明堂来召集诸侯举行朝会,不能办成这件事,就推荐老师申公。
  于是皇上就派遣使者带着束帛和玉璧,驾着用蒲草裹轮的驷马安车去迎接申公,学生二人乘着轻便车跟随申公。
  到京城后,拜见皇上,皇上问及国家政事。
  申公当时已有八十多岁,人老了,回答说:“施政的人不在多说话,只看怎样努力实践罢了。”这时皇上正喜好文辞,看到申公如此回答,沉默不语。
  然而,已经把他召来了,就任命他担任了太中大夫,就让他住在鲁王在京城的公馆里,商讨建立明堂的事。
  太皇窦太后喜欢老子的言论,不喜欢儒家学说,找到赵绾、王臧的过错,用它来责备皇上说“:这是想又成为新垣平呵!”皇上因此废止筹建明堂的事,把赵绾、王臧都交给司法官吏问罪,二人都自杀。
  申公也患病免职回家,几年后去世。
  申公的学生当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国官至临淮郡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国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国内史,砀县鲁赐官至东海郡太守,兰陵缪生官至长沙国内史,徐偃官至胶西国中尉,邹县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国内史,他们治理官民都有廉洁的好名声。
  其余学官弟子,品德虽然不完美,但官至大夫、郎、掌故的要用百来计算。
  申公终身只传授《诗经》、《春秋》,而瑕丘人江公则能全部传授给弟子,他的门徒最多。
  到鲁人许生、免中人徐公时,他们都认真执教传授《诗经》等。
  韦贤研习《诗经》,侍奉江公和许生,又研习《礼经》,官至丞相。
  韦贤又传授给他的儿子韦玄成,韦玄成以淮阳中尉的身份在石渠阁宣讲,后来也官至丞相。
  韦玄成和他的侄子韦赏把《诗经》传授给汉哀帝,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自己有传。
  因此,《鲁诗》有韦氏学。
  后苍,字近君,东海郡郯县人。
  侍奉夏侯始昌。
  夏侯始昌精通《五经》,后苍也精通《诗经》、《礼经》,担任博士,官至少府,传授给翼奉、萧望之、匡衡。
  翼奉担任谏大夫,萧望之为前将军,匡衡为丞相,都有传。
  匡衡传授给琅笽人师丹、伏理———字

儒林传相关信息

  • ·《循吏传》--  汉朝建立之初,与秦朝弊政相反,与民休息,凡事简易,法网宽疏,而丞相萧何、曹参开创以宽厚清静治理天下的先河,因而百姓创作了“画一”的歌诀。   汉惠帝沿袭,高后主政,不出房门,而天下太平,百姓致力农事,衣食丰足。   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便移风易俗。   当时的循吏如河南郡守吴公、蜀郡守文翁这些人,都率先自身谨慎,在俭约平安中过生活,不用严刑进行治理,而百姓却顺从归化。   汉武帝年...
  • ·《文翁传》--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   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   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感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狭小有蛮夷风气,便想诱导教化他们,于是选拔郡县小吏明达有才能的张叔等十多人亲自诫勉,派遣到京城,有的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律令。   并减少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计吏带着来送给博士。   几年后,蜀郡学生都学...
  • ·《黄霸传》--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郡阳夏县人,身为豪杰而役使乡里人迁徙到云陵。   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以待诏的身份因纳钱有功被赏给官职,授官侍郎谒者,因兄弟有罪受牵连被弹劾免官。   以后又纳谷沈黎郡,被授官担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   因为黄霸是交纳钱财才担任官职的,所以不让他担任高职,而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   其簿册清楚没有侵隐,因廉洁被称赞,被察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
  • ·《朱邑传》--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郡舒州人。   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品行仁爱而安利,从来不曾抽打侮辱他人,相反地慰问年老孤寡的人,所遇之人都能得到他的恩惠,故他所辖区域内的吏民都非常爱戴他。   朱邑后来被提升担任太守卒史,举贤良担任大司农丞,后升任北海太守,凭政绩品行第一担任大司农。   他为人淳厚,对老朋友忠诚,但他秉性公正,不能用私心和他打交道。   皇上器重他,朝廷...
  • ·《龚遂传》--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   因通晓经术而担任官职,官至昌邑县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   刘贺行为不端正,龚遂为人忠厚,性格刚毅临难不苟,他在府内规劝昌邑王,在府外指责傅相,援引经义,陈述祸福,以至痛哭流涕,从不阿附。   龚遂多次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失,以至昌邑王掩耳起身走开,说“:郎中令善于羞辱人。”直到昌邑王及国人都害怕他。   昌邑王曾长时间与骑马的侍从、膳食官吃...
  • ·《召信臣传》--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   因明经甲科而成为郎官,补授谷阳长。   后被荐举为高第,升迁为上蔡长。   他为官视民如子,所到之处都为民众称颂。   后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但因病免职归田。   以后起复征辟为谏大夫,调任南阳太守,为官仍如在上蔡时一样。   信臣为人勤勤恳恳又有主张,喜欢为民兴利,只想使民富裕。   他常亲自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住在乡野亭舍之中,很少有安闲在家的时候。   ...
  • ·《酷吏传》--  孔子说:“用行政法令来引导,用刑罚来约束,百姓只是避免犯罪而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感化,用礼义来约束,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行为正当。”老子说“:上等德行的人顺应自然,不在口头上讲什么德行,故他有实实在在的德行;下等德行的人,不失形式上的德行,故他没有合乎本性的德行。   法令越是明白具体,盗贼反而更多出现。”这话准确可信呀!法令,是治理天下的工具,但不是决定政治好坏...
  • ·《郅都传》--  郅都,是河东大杨人。   以郎官的身份服侍汉文帝。   汉景帝时,郅都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当面训斥大臣。   他曾经跟随皇上进入上林苑,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进入厕所,皇上对郅都使眼色,郅都不动。   皇上想自己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跃在皇上面前说“:失去一个美姬,又有一个美姬被送进宫来,天下缺少的难道是贾姬这类人吗?陛下纵然不爱惜自己,皇室和太后将怎么办呢?”皇上...
  • ·《儒林传》--  古代的儒生,博学《六艺》之文。   《六艺》,是帝王教育的典籍,是古代贤人用来阐明自然规律,端正人间伦理,达到最完美政治的成文标准。   周朝,衰败于幽王、厉王,礼乐征伐之权由诸侯掌握,周朝衰落二百多年后孔子出现,因其圣德遭逢末世,知道自己的言论不可能被采用,其主张不可能得到施行,于是叹息说“:凤凰再也不飞来了,黄河也不出现背上负图的龙马,我的道大概永无实现的日子吧!文王已经去世了,
  • ·《扬雄传》--  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   其祖先出自周代的伯侨,因伯侨起初的采邑在晋国的扬地,于是以扬为姓,不知他是伯侨的哪一个分支。   扬位于黄河、汾河之间,周王室衰落时扬氏有的称侯,号称扬侯,正碰上晋国的六卿争权,韩、魏、赵兴盛而范、中行、智伯衰惫。   在这时,扬侯被威胁,便逃到楚国的巫山,于是在这里建立家园。   楚、汉相争时,扬氏逆长江而上,居住在巴郡的江州。   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  ...
  • ·《师丹传》--  师丹,字仲公,琅笽东武人。   研究《诗经》,侍奉匡衡。   因推举孝廉而担任郎官。   元帝末年,担任博士,后被免。   建始年间,www.sLkj.oRg各州推举秀才,师丹恢复担任博士,出任东平王太傅。   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推举师丹议论深博、廉正守道,被征进朝担任光禄大夫、丞相司直。   几个月后,又担任光禄大夫给事中,从此之后又担任少府、光禄勋、侍中,非常受人尊重。   成帝末年,皇上立定陶...
  • ·《王嘉传》--  王嘉,字公仲,是平陵人。   因明经、射策考得甲等担任郎官,但因掌守殿门却让不该进去的人进去了,被免官。   光禄勋于是提拔王嘉担任属吏,经考察担任南陵丞,又经考察担任长陵尉。   鸿嘉年间,被推举为淳真朴素能直言的人,在宣室殿被召见,回答政事得失,越级提拔担任太中大夫。   出任九江、河南太守,其治理卓有声誉。   后被征召进朝担任大鸿胪,调任京兆尹,升任御史大夫。   建平三年(前4),接替...
  • ·《何武传》--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   宣帝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年间多次承蒙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   而益州刺史王襄让能言善说的士人王褒颂扬汉朝政德,创作了《中和》、《乐职》、《宣布》等三篇诗。   何武年纪有十四、五岁,与成都人杨覆众等人一同研习并把它们编成歌曲演唱。   当时,遵循汉武帝时期的典章制度,寻求博识卓越的人才,于是在宣室殿召见了何武等人。   皇上说“:...
  • ·《杜邺传》--  杜邺,字子夏,本来是魏郡繁阳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因功都至郡守,汉武帝时迁徙到茂陵。   杜邺年少时成为孤儿,他的母亲是张敞的女儿。   杜邺进入壮年后,跟随张敞的儿子张吉学习知识,得到了他家藏之书。   后因举孝廉担任郎官。   杜邺与车骑将军王音友好。   平阿侯王谭拒绝城门之职,后来死去,皇上对他哀悯后悔,于是又命令谭的弟弟王商担任特进,掌管城门兵马,王商能够像将军府一样举荐官吏。  ...
  • ·《谷永传》--  谷永,字子云,长安人。   父亲谷吉,担任卫司马,作为使者送郅支单于曾入侍皇上的儿子返回本国,被郅支单于杀害,这件事记载在《陈汤传》里。   谷永年轻时做过长安小史,后来广博地学习经书。   汉建昭年间,御史大夫李延寿听说谷永有才学,提升他担任了自己的属官,并推荐谷永担任太常丞。   谷永几次上书,指出时政得失。   建始三年(前30)冬天,日食、地震同一天发生,皇上下诏,要求各地推荐品德方正、...
  • ·《翟义传》--  翟方进的小儿子翟义,字文仲,少因父任职为郎,渐升诸曹,年二十出京为南阳郡都尉。   宛县令刘立与曲阳侯为婚,又一向闻名州郡,轻翟义年少。   翟义代行太守事,巡行至宛县,丞相史在传舍,刘立带着酒肴谒见丞相史,对饮未完,碰上翟义也前往,外吏告诉都尉刚到,刘立语言如故。   一会儿翟义到,通名后直接入内,刘立才跑下来。   翟义回传舍,大怒,佯以他事召刘立到,用主守盗十金为名,贼杀无辜问罪,部掾夏恢等拘捕...
  • ·《翟方进传》--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   家里世世代代卑微贫贱,到方进父翟公,好学,做过郡文学。   方进年十二、三,丧父,好学,供职太守府小史,号迟钝办事慢,多次被掾史责骂。   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请教自己能做什么。   蔡父认为他的形貌很不同一般,对他说:“你有封侯骨相,应从经术前进,努力学习诸生学问。”方进已经厌为小史,听蔡父话,心喜,借病回家,辞别他的后母,要西行到长安学经。   母怜其幼...
  • ·《儒林传》--  古代的儒生,博学《六艺》之文。   《六艺》,是帝王教育的典籍,是古代贤人用来阐明自然规律,端正人间伦理,达到最完美政治的成文标准。   周朝,衰败于幽王、厉王,礼乐征伐之权由诸侯掌握,周朝衰落二百多年后孔子出现,因其圣德遭逢末世,知道自己的言论不可能被采用,其主张不可能得到施行,于是叹息说“:凤凰再也不飞来了,黄河也不出现背上负图的龙马,我的道大概永无实现的日子吧!文王已经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