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威王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孙膑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禁止争夺,对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所鼓吹的以“仁义”去战的说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3)。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5)者亡,而利胜(6)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7)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

  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国(10)四,……素佚而致利也(11)。战胜而强立,效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12);黄帝战蜀禄(13);尧伐共工(14);舜伐劂□□而并三苗(15),……管;汤放桀(16);武王伐纣(17);帝奄(18)反,故周公浅之(19)。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22)仁义,式(23)礼乐,垂衣裳(24),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举兵绳(25)之。”

  (1)士,借为恃。意谓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

  (2)傅,借为敷,布,施。意谓这是先王所传布的道理。

  一说“傅”为“传”宇之误。

  (3)在,存。孙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孔丘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兴灭国,继绝世”的含义不同。

  (4)社,士神。稷(ji既),谷神。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

  (5)乐兵,好战。

  (6)利胜,贪图胜利。

  (7)事备,做好战争的准备。

  (8)委,委积,即物资储备。

  (9)夷,指古代我国东方地区的部族。

  (10)中国,指中原地区。

  (11)此句上文残缺,原文大概是说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利。佚,同逸,安闲。

  (12)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战国策·秦策》:“昔者神农伐补遂。”

  (13)蜀禄,即涿鹿,地名。《战国策·秦策》:“黄帝伐涿鹿而禽蚩(chi痴)尤。”

  (1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15)并,借为屏,屏除,放逐。传说舜曾征伐过南方部落三苗。

  (16)汤,商朝开国国君。桀,夏朝最后的国君。放,流放。

  (17)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王。

  (18)帝,疑是商宇之误。奄,商的同盟国,在今山东曲阜东。

  (19)周公,周武王弟。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

  浅,借为践,毁、灭之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被封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联合奄、徐等国叛周,被周公征服。

  (20)关于五帝,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指黄帝、颛顼 (zhuanxu专恤)、帝喾(ku酷)、尧、舜。简文似以神农为五帝之一。

  (2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22)责,借为积。

  (23)式,用。

  (24)譬喻雍容礼让,不进行战争。

  (25)绳,纠正。意谓以战争解决问题。

  [ 原文]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四,素佚而致利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戌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尧伐共工;舜代劂□□而并三苗,□□管;汤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

  [ 翻译]孙膑进见齐威王,说道:“用兵之道,并没有永恒不变的模式。这是先王所陈述的道理。一个国家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可以避免亡国,把江山世代延续下去。如果不能取胜,就会割让土地,以至危及国家生存了。所以,用兵不可不慎重对待。那些轻率用兵的人常遭失败,贪图胜利者常遭屈辱。所以说,用兵绝不能轻率,胜利也不是靠贪求而能得到,用兵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付诸行动。这样,哪怕城池很小,也能够坚持,这是因为有充足的储备;兵力不足,而战斗力强,是因为正义在自己一方。如果储备不足而守卫,没有正义而进行战争,那样,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固守不败,没有任何人能取得战争胜利。唐尧治理国家时,拒不执行王命的部落共有七个,其中蛮夷地区两个,中原地区四个只因唐尧注重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战胜了各部落,而居于强者地位,全国都归服于他。从前,神农氏和斧遂作战,黄帝和蜀禄交锋,唐尧讨伐共工,虞舜征讨劂及平定三苗,商汤驱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商奄反叛,周公很快就将其平定了。现在,有些人,功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如三王,智慧不如周公,却说“我要以积蓄仁义,实行礼乐,不用武力,来制止争夺”。其实,这种办法,并不是尧、舜不想实行,而是这种办法行不通,只好用战争去制止战争。

  [ 解析]这篇文章,孙膑以进见威王,陈述意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从宏观上阐述他的战争观。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在一定形势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靠战争,并且取得胜利,才能解决问题。作者说得很肯定:“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作者列举了被列为圣贤的尧、舜、神农、黄帝、商汤、周武王等人以战争统一国家,以战争除暴安良,以战争推翻暴政,建立盛世的大量事例,最后强调归结为:“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作者以被人们一致崇敬的尧舜也不得不用兵的事例作论据,确实很有说服力,令人信服。以暴除暴,以战争反对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这在古今中外,实不鲜见。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曾饱受压迫和奴役,尤其在暴君当政,权奸掌权的时候,更是民不聊生,除了起义反抗之外,别无出路,所以才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直至近代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只有用战争手段才能推翻暴政。再有,经过三国争战而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局面而归于一统,李世民协助其父南征北战而结束隋未的割据局面,统一全国WWw.SLKJ.Org,开创贞观盛世。这类事例,也说明孙膑的观点是正确的。不但古代中国如此,在近、现代中国也是这样。是毛主席提出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建文革命根据地的道路,才开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最后取得胜利,难怪毛主席把武装斗争列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想,当时如果按照合法斗争的路线,靠和平手段去反对反动统治,那中国人民的解放何时才会得到,今日的中国会是什么局面。就世界范围来说,在一定时期,一定形势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远的不说,单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苏联,日本飞机偷袭珍珠港之时,这些国家如不奋起进行反侵略战争,那又会是什么局面?所以说,在一定形势下,必须以战止战,以暴除暴,通过战争手段求得和平。二、“事备而后动”,主张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用兵作战。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正确,孙膑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并举出尧能让天下归服的原因是“素佚而致利”。孙膑这一主张,确实是用兵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准备充分之后才能用兵,即只有充分明了敌势、我势、地势等等,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从而保证作战胜利。“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有见识的军事家们的共同信条。诸葛亮作为一名著名的军事家,帮助刘备入川,建立蜀汉后,念念不忘统一中国,曾经六出祁山,和魏军交战。论军事指挥,论用兵神奇,诸葛亮确实高人一筹,连司马懿都心悦诚服地自叹不如。可是,诸葛亮为什么最终没能成功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后勤保障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前几次出祁山都是因军粮不能及时运到而不能久战,只好退兵,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准备对于用兵取胜是何等重要。想当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绝大部分国土,拥有装备精良的四百多万大军,而我军只有互不相连的几个解放区,一百万稍多的“土八路”。可是,仅仅三年半时间,我们却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准备,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经过八年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浴血奋战,一百多万解放军都是打出来的精兵强将,在大后方坐山观虎斗、没有实战经验的国民党反动派将领和官兵,自然打不过;解放区人民多年艰苦抗战,军民同心,这也是极好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运筹帷幄,各级指挥员精心策划,灵活指挥,而国民党军队往往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两者的“备”就大不一样,其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弱胜强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和任何战争一样,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我们这里是仅就一个“备”字而论。何止用兵作战,干什么事都离不开一个“备”字,千百年流传的名言,“有备无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就以我们当今经济建设中的许多事例来看,一些大项目,其施工难度之大,可以说世界少有,可为什么却能多快好省地完成呢?这里离下开一个“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这就是准备充分。而有些项目却久拖不成,或质量低劣,或效益很差,甚或成了赔本买卖,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在于准备不足,很多是凭长官意志决策,事先缺乏周密的分析论证,缺乏必要的准备。看来,对我们的许多领导者和企业家来说,真正深刻领会“事备而后动”太重要了!另如,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下海”,可有的人“下海”后能够如鱼得水,畅游四海,而有的人却呛了水,甚或遭了没顶之灾,究其原因,也有一个“事备而后动”的问题。君不见,有的人一无股票经营的常识,二无炒股风险的思想准备和承受心理,只是见人发了就眼红,见人赚了就跟上,结果出现了亏几千元就自杀的悲剧。其实,在商海中游泳是大有学问的,要想游得好,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预想到各种风险,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早期那种投机而一夜暴发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靠科学经营。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有必要的专业准备和心理准备,“事备而后动”,方能常盛不衰。三、“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乐兵者亡,利胜者辱。”这里,孙膑又提出了一个战争的根本原则——“义”。战争历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进行正义的战争,可以变弱小为强大,最后战胜敌人;进行非正义战争,即使一时强大,最终仍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这是人类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就拿当今活着的中国人亲自经历的事实来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中朝人民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都是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而其取胜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胜者打的是正义的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作者进一步提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明确反对穷兵黩武。孙膑关于战争性质的观点并不难理解,也不乏例证证明其正确,而最难能可贵的在于,是在两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军事家。综合上述三点,可见孙膑在《见威王》中完整地论述了一个战争观,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细心领会。

见威王相关信息

  • ·《擒庞涓》--   本篇记述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办法,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这是孙膑运用他的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   擒庞涓(1)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2),使将军庞涓、带甲(3)八万至于茬丘(4)。   齐君(5)闻之,使将军忌子(6)、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7)□□□,将军忌[子]……卫□□,救与……...
  • ·《招抓弗得》--大浴盆 【原文】 好说谎者对人曰:“敝处某寺有一脚盆,可使千万人同浴。”闻者不信。傍一人曰:“此是常事,何足为奇?敝地一新闻。说来才觉诧异。”人问:“何事?”曰:“某寺有一竹林,不及三年,遂长有几百万丈。如今顶着天长不上去,又从天上长下来。岂不是奇事?”众人皆谓诳言。其人曰:“若没有这等长竹,叫他把什么篾子,箍他那只大脚盆?” 【翻译】 有个好说谎...
  • ·《两人挣大口》--两人挣大口 【原文】 两人好为大言,一人说:“敝乡有一大人,头顶天脚踏地。”一人曰:“敝乡有一人更大,上嘴唇触天,下嘴唇着地。”其人问曰:“他身子藏哪里?”答曰:“我只见他挣得一张大口。” 【翻译】 有两个人好说大话,甲说:“我们那有个很大的人,头顶天脚踏地。”乙说:“我们那有个人长得更大,上嘴唇触天,下嘴唇着地。”甲问道:“他的身...
  • ·《墙脚禁溺》--墙脚禁溺 【原文】 墙脚下恐人撒尿,画一乌龟于壁上,且批其后曰:“撒尿者即是此物。”一人不知就里,仍去屙溺。其人骂曰:“瞎了眼睛,也不看看。”撒尿者曰:“不知老爷在此。” 【翻译】 有户人家怕人在墙脚下撒尿,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乌龟,并在后面写了一行字:“撒尿者即是此物。”有个人不晓得,仍去那里撒尿。主人骂道:“瞎了眼睛,也不看看。”撒尿的人说:&l...
  • ·《绵在凳上》--绵在凳上 【原文】 一女买绵子,正在讲价,卖者欲出小恭,踌蹰不决。女云:“你放在此,难道我偷了不成?”其人曰:“既如此,大娘绵(眠)在凳上,待我撒出来了。” 【翻译】 一女子买绵子,正在讲价,货主想要出去小便,踌躇不决。女子说:“你放在这里,难道我会偷去吗?”货主说:“既然如此,大娘绵(眠)在凳上,等我撒出来吧。” 日饼 【原文】 中秋出卖月饼。招牌上错写日饼。一人指曰:&ldquo...
  • ·《食蔗》--食蔗 【原文】 一家请客,摆列水果,家主母取甘蔗食之,连声叫淡。厨司曰:“娘娘想是梢(骚)了。” 【翻译】 有户人家请客,陈列了许多水果,主妇拿起甘蔗吃,连声说味淡。厨师说:“娘娘想是梢(骚)了。” 蚬子 【原文】 两人相遇,各问所生子女几何。一曰:“五女。”一曰:“一子。”生女者曰:“一子是险子。”生子者怒曰:“我是蚬子,强如你养了许多肉蚌。” 【...
  • ·《十恶不赦》--十恶不赦 【原文】 乡人汇缘进学,与父兄叔伯暑天同走,惟新生撑伞。人问何故,答曰:“入学不晒(十恶不赦)①。” 【注释】 ①“入学不晒”和“十恶不赦”古音相同,音同而义不通。 【翻译】 同村的人聚在一起去学校,和父兄叔伯在大热天一同走路,只有新生打着雨伞。有人见此问是什么缘故,回答说:“新生入学不晒(十恶不赦)。” 卖糖 【原文】 一糖担歇在人家门首敲锣,妇喝曰:&l...
  • ·《饮酒不知令》--贺寿 【原文】 贺友寿者,其友先期躲生,锁门而出。一日路上遇见,此人惯作歇后语,因对友曰:“前兄寿日,弟拉了许多丧门吊(客),替你生灾作贺(祸)。谁料你家入地无门,竟披枷带锁了。” 【翻译】 甲到乙家为其祝寿,乙提前躲避,锁门外出了。一天,两人路上相见,甲擅长作歇后语,于是对乙说:“前些日子你过生日,我拉了许多丧门吊(客)替你生灾作贺(祸),谁料你家入地无门,竟然披枷戴锁了。” 饮酒不知令 【原文】...
  • ·《见威王》--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孙膑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禁止争夺,对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所鼓吹的以“仁义”去战的说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3)。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5)者亡,而利胜(6)者辱。兵非所乐也
  • ·《威王问》--   本篇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前一部分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威王问(1)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2),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3),皆坚而固,莫敢先举(4),为之奈何?”孙子答曰:“以轻卒尝(5)之,贱而勇者将(6)之,期于北(7),毋期于得(8)。为之微阵以触其侧(9)。是谓大得。”威王...
  • ·《陈忌问垒》--   本篇记田忌与孙膑之间的问答。简文残缺,现存部分主要说明在未能构筑壁垒时,如何组织配备各种兵力来进行作战。   陈忌问垒(1)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   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2)。是吾所...
  • ·《篡卒》--   本篇论述关系战争胜负的一些重要因素。   篡卒(1)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2),其勇在于制(3),其巧在于势(4),其利在于信(5),其德在于道(6),其富在于亟归(7),其强在于休民(8),其伤在于数战(9)。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10)。信者,兵[之](11)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器也(12)。取众者,胜□□□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胜(13)。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
  • ·《月战》--   本篇谈到战争胜败与日、月、星的关系。古人认为月主阴,象征刑杀,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时。   篇中虽然涉及此类流行于当时的迷信说法,但篇首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特别强调了人的作用。   月战(1)   孙子曰:间于天地之间(2),莫贵于人。战□□□□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与而□战,不得巳而后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磿者...
  • ·《八阵上》--   本篇前一段说明所谓“王者之将”应具备的条件。后一段论述用“八阵”作战,要根据敌情和地形确定战法,配备兵力。   八阵(1)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   夫安万乘国(2),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3),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
  • ·《八阵下》--   [ 原文]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
  • ·《地葆》--   本篇从军事上论述各种地形的优劣。篇题原写在篇末。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1),直者为纲,术(2)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不惑。直者毛产(3),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4)将来,必勿忘也。绝水(5)、迎陵(6)、逆流(7)、居杀地(8)、迎众树(9)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胜(10)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
  • ·《势备》--   本篇以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说明阵、势、变、权四者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势备(1)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4)剑,以阵象(5)之。   羿(6)作弓弩,以势象之。禹(7)作舟车,以变象之。   汤、武(8)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
  • ·《见威王》--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孙膑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禁止争夺,对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所鼓吹的以“仁义”去战的说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3)。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5)者亡,而利胜(6)者辱。兵非所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