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启第二十三

【原文】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①,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②,事略而意径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③,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④,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⑤,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⑥,骨鲠得焉。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Www.SlKJ.Org列于朝仪⑦,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兴,若高堂天文,黄观教学,王朗节省⑧,甄毅考课,亦尽节而知治矣。晋氏多难,灾屯流移。刘颂殷勤于时务⑨,温峤恳恻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注释】
①典仪:典章仪则。
②李斯:秦丞相。奏骊山:指李斯向秦王报告骊山陵建设情况的奏疏《治骊山陵上书》。骊山,在陕西,秦代皇陵所在地。
③疏:条列言事。
④晁错:西汉政治家、政论家。兵事:指晁错的《上书言兵事》,即《言兵事疏》。汉文帝时期,匈奴常常侵犯边疆,晁错于是就军事问题向文帝献策讲解军事。
⑤温舒:路温舒,西汉文学家。缓狱:指路温舒写给汉宣帝希望其尊崇德政,减轻酷刑的《尚德缓刑书》。
⑥陈蕃:东汉人。桓帝时封赏不合制度,内宠胡作非为,陈蕃上书对此提出了批评。懑:怨恨。尺一:古代书写文章的竹简或木板条长一尺一寸,指诏书。
⑦蔡邕铨列于朝仪:指蔡邕的《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列举朝廷制度有不合礼仪的。铨,评论、衡量。列,列举。朝仪,指朝廷仪法纲纪。
⑧王朗:三国时期魏文学家。节省:指王朗的《节省奏文》,劝魏明帝节约。
⑨刘颂:西晋人。时务:时事政务,指国家大事。刘颂关心时务,在做淮南相时,上书谈政事。

【翻译】
从前唐尧虞舜时代的臣子,用口头言辞敷陈政事进奏意见;秦汉两朝的辅佐大臣,给天子的书称为“奏”。陈述治理国家的大事,进献礼仪制度,上告紧急事变,弹劾官员的罪过错误,这些通通都叫做“奏”。“奏”,就是进的意思,臣子在下面敷陈进奏,把下情进奏给在上的天子。秦统一天下后才开始确定称奏书,但是当时法家当政,他们缺少文采。看看丞相王绾等人的上书称秦始皇功德,文辞质朴而意义浅近;李斯的《治骊山陵上书》,叙事简略,内容是虚假的。秦代的统治残暴,不施恩泽于百姓的情况也从文章中表现出来了。自从汉代以来,向皇帝进奏事情又叫上疏。文辞典雅的奏疏,前后相接,文采突出,颇为可观。如贾谊的向汉文帝上疏陈述务农的重要的《论积贮疏》,晁错的向汉文帝上疏议论对匈奴用兵的《言兵事疏》,匡衡的向汉成帝上疏建议定郊祀之礼的《奏徙南北郊》,王吉的向汉宣帝上疏劝告实行先王的礼制的《上宣帝疏言得失》,路温舒的向汉宣帝上疏建议崇尚德政缓狱减刑的《尚德缓刑书》,谷永的向汉成帝上疏劝谏不要喜好神仙方术一类迷信的《说成帝拒绝祭祀方术》。这些奏疏,说理既肯切周到,文辞也通畅明白,可以说是懂得奏章的体制了。东汉贤臣众多,好的议论没有隐藏起来。杨秉向汉桓帝的上疏发表了对灾异现象的看法,陈蕃的上疏表现了对天子赏罚不合制度的愤懑和怨恨,奏疏敢于直谏,很有骨气。张衡向汉安帝上疏指摘了《史记》《汉书》中与经典不相符的地方,蔡邕向汉灵帝上疏论列了朝廷制度典章制度的不合;他们都学识渊博,见识正确。魏代的名臣,有文采和理论的,轮替出现。如高堂隆上疏借天象变异来劝谏魏明帝修建宫室不要过于豪华,黄观上疏奏禀有关教学的事宜,王朗上疏建议节省的问题,甄毅上疏说明选拔要实行考核制度。这些奏书说明他们在尽应尽的操守。西晋多灾多难,处于祸乱不断的时代。刘颂在免除淮南王相的职务后仍然殷勤地关心国家大事,上疏陈述自己的意见;温峤看到太子修建西池楼观劳民伤财,便深感不安而上疏劝谏。这些都是体察国事的忠心规劝啊!奏这种体裁,必须以明确可信和忠厚诚实为根本,辨别分析和通达事理为首位。意志坚强才能完成任务,见闻广博才能够把道理说得透彻,斟酌古代的经验教训来处理当今的事务,治理繁杂众多的情况而能够抓住要害,这些就是奏疏写作的基本要求。

【原文】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昔周之太仆①,绳愆纠谬;秦之御史,职主文法②;汉置中丞,总司③按劾;故位在鸷击,砥砺④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者也⑤。观孔光之奏董贤⑥,则实其奸回;路粹⑦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⑧,固殊⑨心焉。若夫傅咸劲直,而按辞⑩坚深;刘隗切正,而劾文阔略?辊?辑?讹:各其志也。后之弹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旧准弗差。

【注释】
①太仆:周代的官名,职责是纠正王的过失。
②文法:法令,条文。
③司:主管。
④砥砺(dǐ lì):磨刀声,指磨炼。砥,细磨刀石;砺,粗磨刀石。
⑤“笔端振风”二句:西汉崔篆《御史箴》:“简上霜凝,笔端风起。”这二句比喻弹劾奏文严厉有力。振风,指压倒的声势。简,竹简、木板条,指纸。
⑥孔光:西汉哀帝、平帝的丞相,以名儒称相,不敢弹劾董贤,王莽专政后,攻董贤,让孔光弹劾董贤。董贤:西汉哀帝的幸臣。
⑦路粹:东汉末作家。曹操因孔融反对他,要杀孔融,便让路粹作奏章编织罪名诬陷他,把他杀死。
⑧名儒:指孔光,他是孔子的十四世孙。险士:指路粹。
⑨殊:异,不同。
⑩按辞:指按劾的奏文。
11阔略:疏略。

【翻译】
至于检查弹劾他人罪过的奏书,是用来严明法纪、清除弊政的。从前周代的太仆官,就是专门负责纠正过失和错误的;秦代的御史大夫,主持执掌弹劾的法令和条文,汉代设置了中丞这一官职,以总管检查弹劾。他们的职责是像鹰鸷一样勇猛地打击坏人坏事,所以写作弹劾的奏书要磨砺得笔下生风,纸上结霜那样肃杀。看看孔光的奏本弹劾董贤,就用事实来证实他的奸邪;路粹的奏本弹劾孔融,就是用捏造罪名来诬陷他有罪恶。著名的学者与阴险的人本来用心就不同。至于傅成为人果敢正直,而他奏劾的言辞坚实深刻;刘隗为人恳切公正,而他弹劾的文奏却很疏梳概略。这反映了他们各有自己的用意。后来的弹劾奏书,轮替的互相斟酌取舍,在日常运用上有所革新,但是并不违背旧有的准则。

【原文】
然函人欲全,矢人欲伤,术在纠恶,势必深峭①。诗刺谗人,投畀豺虎;礼疾无礼,方之鹦猩②;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轲讥墨,比诸禽兽③:诗礼儒墨,既其如兹,奏劾严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④,次骨为戾⑤,复似善骂,多失折衷⑥。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⑦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⑧,何必躁⑨言丑句,诟病为切哉!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⑩,总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11,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12外,乃称绝席13之雄,直方之举耳。

【注释】
①峭:峻峭,严厉。
②“礼疾”二句:《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乎?”
③“孟轲讥墨”二句:《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氏,杨朱学派,主张一切为自己。墨氏,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
④吹毛取瑕:吹毛求疵。瑕,疵,小缺点。
⑤次骨:切入骨里。为戾:行为暴虐。
⑥折衷:折中,得当,不过头。
⑦植:竖立。
⑧捷径:近路,指和正道相违背。趾:足趾。
⑨躁:骚扰。
⑩风轨:法度、风范。
11强御:强横。御,侮。
12简:简册,指劾奏。
13绝席:独占一席,御史大夫坐专席。

【翻译】
然而和造铠甲的人总想把人保全,制造矢箭的人总想杀伤人一样,弹劾这种手段的目的在于纠正邪恶谬误,所以其势一定要深入严刻。《诗经》讽刺进谗言的人,说要把他们丢给豺狼虎豹;《礼记》对不讲礼的人很痛恨,把他们比喻成鹦鹉和猩猩;墨翟非难儒家,把他们看成羊和猪;孟轲讥讽墨家,把他们比作禽兽。《诗经》《礼记》、儒家、墨家既然都这样指责尖锐弹劾人的奏书,谁说能够避免这种攻击呢?所以近世的文人作文,都争相斥责,吹毛求疵,恨入切骨来作虐,好像只要善于谩骂就可以了,大多不能折其中而取其正,做到公平合理。如果能按礼仪为门作为标准,举正义为路来确定标准,然后对违背约法不走正路的人就折断他的手臂,对走入歧途的人就砍掉他的脚趾,何必写那些污秽的话,丑陋的辞,以辱骂别人的弊病为巧妙呢?因此,树立规范,运用标准,应该明确体制;一定要使理论有规范,文辞有法度。掌握法家不别亲疏贵贱善能裁断的长处,秉承儒家文辞的风格,不畏强霸的人,正气要流露于笔墨之中,不许纵容伪善从恶的人,使声势在文章之外震动,这样的弹劾奏书才称得上御史大夫专席的雄文和正义的壮举啊!

【原文】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①”,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②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③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④,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⑤。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⑥,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孝成称班伯之谠言⑦,言贵直也。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⑧,皂囊⑨封板,故曰封事。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⑩,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注释】
①“启乃心,沃朕心”:为高宗的话,见于《尚书·说命上》。乃,你。沃,灌溉滋养。朕,我,秦始皇以后才为帝王专用的自称。
②笺(jiān):小幅的纸,便笺。
③敛:聚集,收拢。饬:整治。敛饬(chì):收敛谨饬,指启是短篇说的。
④辨要:辨析要点。轻清:简明。
⑤谠(dǎng)言:直言。
⑥“王道有偏”二句:《尚书·洪范》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党,朋,为私利结合者。荡荡,广阔无际的样子。
⑦孝成:汉成帝刘骜。班伯:西汉文人,班彪的伯父,班固的伯祖,汉成帝时作中常侍官。汉成帝问班伯,屏风上画纣王醉后拥抱妲己的意义,班伯说,戒yín乱的原因在喝醉。成帝赞美他说了直言。
⑧阴阳:指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变化的情况。
⑨皂囊:黑色的皮囊。
⑩謇(jiǎn):正直,直言。谔:说话正直的样子。

【翻译】
“启”,就是开的意思。殷高宗说:“敞开你的心扉,灌溉我的心田。”就是取的这个意义。汉景帝名叫刘启,为了避讳,所以两汉的奏都没有称启的。到三国时魏国的书信,开始称“启闻”。在奏事末尾,有的称“谨启”。自从晋代以来,启这种文体非常盛行,作用兼有表和奏。陈述政见,讲明事实,即是奏这种文体的分支;辞让封爵,感谢恩典,也是表这种文体的别支。文字必须收敛谨饬合乎规矩,使其音节短促,辩论扼要,文辞轻快,既讲究文采但又不侈丽,这些也就是写作“启”的大概要求。还有“表”、“奏”这类文体讲究准确切实,所以称为“谠言”。“谠”,就是纠正偏差。王道的“表”、“奏”有了偏向,那便违背了《尚书》里“只有不偏不倚,王道才广阔久远”的教言。说话没有偏向,所以才叫做谠言。汉成帝称赞班伯的话是“谠言”,就是因为班伯的话正直无偏。自从汉代设置了会奏音乐的八能士,探索阴阳节气变化然后秘密上奏,他们用黑色的囊袋把奏文密封起来,所以这类奏书又称“封事”。西汉的晁错被奉派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上奏了“便利适宜”。后代“便宜”一类的奏书,都加了密封,为的是谨慎的保守机密。王臣不是考虑自身的安危,一定要说正直的话,要人活着政事就办好,所以不用说空话。

【原文】
赞曰:皂饬司直,肃清风禁①。笔锐干将,墨含淳酖②。虽有次骨,无或肤浸③。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注释】
①风禁:风化政教之所禁。风:风化。
②淳酖(dān):浓厚的毒酒。酖:同“鸩”。用鸩鸟头上的羽毛泡的毒酒。指奸恶之人诬告人的奏书。
③肤浸:切肤之痛和浸润的谗言。

【翻译】
总结:
弹劾的奏书执拿在司直手里,
肃清风化那歪风邪气。
笔锋比宝剑干将还要锐利,
墨汁比浓厚的毒酒还要猛烈。
虽有那深刻至骨的耿直之言,
但不用谗言伤人。
进献政见陈述合宜的意见,
都必须靠奏和启才能胜任。

【评析】
《奏启》的“奏”和“启”都是文体的名称,都是上行公文,本篇主要论“奏”,次论“启”。
“奏”是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文章,“启”和“表”、“奏”三种文体的作用相近,晋以后才逐渐开始盛行起来。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奏”的起源和含义、意义及秦汉魏晋各代的作品及其写作基本要求。二、专讲“按劾之奏”的三方面的内容及其写作的基本要求。三、讲“启”的含义及其写作的基本要求。
“奏”和“启”都是臣下对帝王的政治性文件,和文学的关系不大,但是对于了解刘勰的思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奏启第二十三相关信息

  • ·《章表第二十二》--【原文】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天子垂珠以听①,诸侯鸣玉以朝。敷奏②以言,明试以功。故尧咨四岳,舜命八元③,固辞再让之请,俞往钦④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⑤。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⑥也。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⑦,思庸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⑧,事斯见矣。周监二代⑨,文理弥盛。再拜稽首,对扬休命⑩,承文受册,敢当丕显11。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 【注释】 ①垂珠:古代帝王的冠上有...
  • ·《封禅第二十一》--【原文】 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①,所以运天枢,毓黎献者②,何尝不经道纬德,以勒皇迹者哉!绿图③曰:“潬潬咴咴,棼棼雉雉④,万物尽化⑤。”言至德所被也。丹书⑥曰:“义胜欲则从,欲胜义则凶。”戒⑦慎之至也。则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⑧,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禅矣。 【注释】 ①向明南面:指帝王治理天下。向明,天将明,指早朝议政;南面,帝王朝南坐。 ②毓(yù):养育。黎献:黎民,老百姓。黎,众;献,贤...
  • ·《檄移第二十》--【原文】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昔有虞始戒于国①,夏后初誓于军,殷②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故知帝世③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至周穆西征④,祭公谋父⑤称“古有威让⑥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
  • ·《诏策第十九》--诏策第十九 【原文】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①黼扆,而响盈四表,唯②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③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④。誓以训戎⑤,诰以敷⑥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⑦,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
  • ·《论说第十八》--【原文】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①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②。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③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已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④,释经则与传⑤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⑥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⑦,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⑧宗论。 【注释】 ①伦:理。有条理...
  • ·《诸子第十七》--【原文】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①。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②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③,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昔风后力牧伊尹④,咸⑤其流也。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至鬻熊⑥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⑦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⑧,以冠百氏⑨。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注释】 ①立德,立言...
  • ·《史传第十六》--【原文】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①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②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③。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④也。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⑤。洎周命维新⑥,姬公定法,?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注释】 ①轩辕:是黄帝号,传说中的古帝王。 ②曲礼:《礼记》中的一篇。 ③&ld...
  • ·《谐隐第十五》--【原文】 芮良夫之诗云:“自有肺肠,俾民卒狂。”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①之言无方。昔华元弃甲,城者发睅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②之歌:并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又蚕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故知谐辞讔言,亦无弃矣。 【注释】 ①谑:挖苦。 ②丧师:吃败仗。侏儒:个子十分矮的人,此处比喻臧纥缺才少能。 【翻译】 芮良夫的诗说:“君王自己有坏心肠,逼使民众终于发狂。&...
  • ·《奏启第二十三》--【原文】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①,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②,事略而意径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③,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④,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⑤,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
  • ·《议对第二十四》--【原文】 周爰谘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①,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②。议贵节制,经典之体③也。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④,尧咨四岳⑤,宅揆之举,舜畴五人⑥;三代所兴,询及刍荛⑦;春秋释宋,鲁僖预议⑧。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⑨;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辨:虽宪章无算⑩,而同异足观。 【注释】 ①宜:合理。 ②“周书&rdqu...
  • ·《书记第二十五》--【原文】 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①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②,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三代③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④繁,书介⑤弥盛:绕朝赠士会以策⑥,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之遗子反⑦,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又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⑧,固知行人挈⑨辞,多被翰墨矣...
  • ·《神思第二十六》--【原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
  • ·《体性第二十七》--《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
  • ·《风骨第二十八》--【原文】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①,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②。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③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④。结言端直⑤,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⑥,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⑦,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⑧,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注释】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赋、比、兴、雅、...
  • ·《通变第二十九》--【原文】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①,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②,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③;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④,足疲者辍⑤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⑥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⑦而异品矣。 【注释】 ①数:术数,方法。无方:没有定规。 ②名理:文体的名称及其写作的原则、原理。...
  • ·《定势第三十》--【原文】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①,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②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③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④也。圆者规体⑤,其势也自转;方者矩⑥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⑦,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⑧,必归艳逸⑨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⑩;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11: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注释】 ①殊术:不同的方法方式。 ②势:体势,指文体的特点构成的自然趋势、势态。...
  • ·《情采第三十一》--【原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②,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③。虎豹无文,则鞟④同犬羊;犀兕⑤有皮,而色资丹漆⑥: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⑦,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⑧,织辞鱼网之上⑨,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立文之道⑩,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11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12,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注释】 ①文章:绘画与刺绣上交错的彩...
  • ·《奏启第二十三》--【原文】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①,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②,事略而意径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③,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④,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⑤,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