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丁琰序

  文言文《送丁琰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翻译】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有几个人。这几个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顶了。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今。这是天子和大臣爱国家、爱百姓而重视太守和县令的心意.可以称得上达到极点了。可诏书虽然下达,荐举的人到最后却没听说真有谁。只是县令有的按照原来的制度来荐举,不全是根据做官时间的长短而任命。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wwW.slkj.orG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施教的详尽到这样(细致)。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在乡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无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的,最后谁来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邑人,邑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我既担心如今的士人,又经常思慕古人,每每听到良吏的传闻,就重视而加以保护。像丁君在他的城中受百姓信任。我在旁近的城邑没见到(这样的良吏),所以重视特别深。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对于县令(这一职位而言),得到人才了。使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送丁琰序相关古诗词

  • ·古诗《汗不敢出》--  文言文《汗不敢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少:少年   令:善,美好   誉:美名、荣誉   闻:听说   语:对...
  • ·古诗《梅长公传》--  文言文《梅长公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倜傥雄俊,异于凡儿。年十四,为诸生。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怿而罢。   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
  • ·古诗《弓与矢》--  文言文《弓与矢》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后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注释】   ①善:精良   ②非:没有   ③往:射出,放出   ④以:凭,凭借   ⑤令:叫,让   ⑥合:合并;合起来   【翻译】   一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rd...
  • ·古诗《南桔北枳》--  文言文《南桔北枳》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
  • ·古诗《伯牙破琴》--  文言文《伯牙破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⑸:“善哉⑹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
  • ·古诗《富者乞羊》--  文言文《富者乞羊》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注释】   ①牧:放养   ②盈:满足   ③邑里:乡里   ④愿:希望   ⑤访:寻求   ⑥之:这   【翻译】   楚国有个富人,养了九十九头羊而希望有一百头羊。他曾经寻求他村里的熟人。他的邻居是个穷人,有一头羊...
  • ·古诗《涸辙之鲋》--  文言文《涸辙之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 、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rsq...
  • ·古诗《指鹿为马》--  文言文《指鹿为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注释】   1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2设验:设法试探。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 ·古诗《送丁琰序》--  文言文《送丁琰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
  • ·古诗《王尧臣墓志铭》--  文言文《王尧臣墓志铭》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着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
  • ·古诗《姚敬恒先生事略》--  文言文《姚敬恒先生事略》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
  • ·古诗《多言何益》--  文言文《多言何益》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蝇)   5恒:常常   6...
  • ·古诗《熊渠子射石》--  文言文《熊渠子射石》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西汉)刘向,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   【注释】   ①昔:曾经   ②寝:躺着   ③伏:蹲伏   ④弓:拉开箭   ⑤矢:箭   ⑥知:知道   ⑦复:再,又   ⑧摧:摧毁   【翻译】   以前,楚国熊渠子夜晚外出巡查,将看见的一块卧在地上的石头当成了蹲伏的猛虎wwW.slkj.orG...
  • ·古诗《宋贾买璞》--  文言文《宋贾买璞》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注释】   宋贾:宋国的商人   璞玉:未经雕琢的玉。   佯:假装   负:赔   得:得到   溢:同“镒”,古时二十两为一镒。   【翻译】   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与别人争着购买一块价值一百金的璞玉,所以假装失手掉在地...
  • ·古诗《唐太宗论止盗》--  文言文《唐太宗论止盗》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
  • ·古诗《子侨包藏祸心》--  文言文《子侨包藏祸心》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西郭子侨与公孙诡随、涉虚,俱为微行。昏夜逾其邻人之垣,邻人恶之,坎其往来之涂。而置溷焉。一夕又往,子侨先堕于溷,弗言,而招诡随;诡随从之堕,欲呼,子侨掩其口曰:“勿言”。俄而,涉虚至,亦堕。子侨乃言曰:“我欲其无相咥也。”君子谓西郭子侨非人也。已则不慎,自取污辱,而包藏祸心,以陷其友,其不仁甚矣!   ...
  • ·古诗《晋灵公好狗》--  文言文《晋灵公好狗》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晋灵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绣。嬖人屠岸贾因公之好也,则夸狗以悦公,公益尚狗。   一夕,狐入于绛宫,惊襄夫人,襄夫人怒,公使狗搏狐,弗胜。屠岸贾命虞人取他狐以献,曰:“狗实获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之俎,下令国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于是国人皆畏狗。   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饱则曳以归屠岸贾 氏,...
  • ·古诗《送丁琰序》--  文言文《送丁琰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