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WwW.SlkJ.orG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需要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难道。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还。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低于,不及。
  18耻学于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4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宾语前置标志。
  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放弃。
  27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被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8百工:各种工匠。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30族:类。
  31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32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像,差不多。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阿谀、奉承。
  34复:恢复。
  35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为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37乃:竟。
  38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也欤,虚词连用,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啊”。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
  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43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44之徒:这些人。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通,普遍。
  50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52贻:赠送,赠予。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此文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即紧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并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二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在第三段中,作者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本段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文言文《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相关文章

  • ·文言文《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文言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 ·文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 ·文言文《廉希宪,字善甫》--  “廉希宪,字善甫”出自《廉希宪事略》,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
  • ·文言文《宋人有耕田者》--  “宋人有耕田者”出自《守株待兔》,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注释】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被动。   身:自己。   【翻译】   ...
  • ·文言文《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出自《孔子献计救火》,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自将众趋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不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乃下令曰:“...
  • ·文言文《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出自《李固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若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
  • ·文言文《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出自《指鹿为马》,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注释】   1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2设验:设法试探。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
  • ·文言文《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 ·文言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 ·文言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 ·文言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 ·文言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 ·文言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 ·文言文《嵇中散语赵景真》--  文言文《嵇中散语赵景真》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注释】   ①嵇中散:嵇康,见《德行》第16 则注①。赵景真:赵至,字景真,有口才,曾任辽东郡从事,主持司法工作,以清当见称。   ②白起: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封武安君。...
  • ·文言文《诸名士共至洛水戏》--  文言文《诸名士共至洛水戏》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着。”   【注释】   ①乐令:乐广,字彦辅,累迁河南尹、尚书右仆射,后任尚书令,故称乐令。王夷甫:王衍,字夷甫,曾任太尉。   ②裴仆射:裴頠(wěi),字...
  • ·文言文《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  文言文《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   【注释】   ①贺生:贺循,字彦先,会稽郡人、曾任吴国内史、太子太傅。生,对读书人的称呼。体识:禀性见识。   ②“不徒“句:按:《晋书·顾和传》载,这两句是王导称赞顾和的话。可能《世说新语)另有所本。不WwW.SlkJ.orG徒,不只。  ...
  • ·文言文《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