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石曼卿文

  文言文《祭石曼卿文》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祭石曼卿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作。是作者为悼念诗友石曼卿而作的一篇祭文。作者避免了一般祭文的呆板格式,内容不是为死者作平生概括,而是通过三呼曼卿,先称赞其声名不朽,再写其死后凄凉,特别是渲染墓地的悲凉景象,表达出作者对死者强烈的哀悼之情。文章大体押韵,句式灵活,情调凄婉,体现出作者真挚的感情。
  【原文】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扬,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着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www.SLKj.orG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注释】
  (1)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即1067年7月某日。维[wéi],发语词。
  (2)具官:唐宋以来,官吏在奏疏、函牍及其他应酬文字中,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官,表示谦敬。欧阳修写作此文时官衔是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亳州军州事。
  (3)尚书都省:即尚书省,管理全国行政的官署。令史:管理文书工作的官。李扬:其人不详。
  (4)太清: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南,是石曼卿葬地。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茔。”
  (5)清酌[qīng zhuó]庶羞[shù xiū]:清酌,祭奠时所用之酒。庶,各种。羞,通“馐”,食品,这指祭品。
  (6)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活着的时候是人世间的英杰,死之后化为神灵。英,英雄、英杰。灵,神灵。
  (7)暂聚之形:指肉体生命。
  (8)简册:指史籍。者,昭如日星。
  (9)仿佛:依稀想见。
  (10)轩昂磊落:形容石曼卿的不凡气度和高尚人格。
  (11)突兀峥嵘[zhēng róng]:高迈挺拔,比喻石曼卿的特出才具。
  (12)朽壤[xiǔ rǎng]:腐朽的土壤。
  (13)精:精华。
  (14)产灵芝而九茎:灵芝,一种菌类药用植物,古人认为是仙草,九茎一聚者更被当作珍贵祥瑞之物。《汉书·宣帝纪》:“金芝九茎,产于涵德殿池中。”而,一作“之”。
  (15)磷[lín]:即磷,一种非金属元素。动物尸体腐烂后产生的磷化氢,在空气中自动燃烧,并发出蓝色火焰,夜间常见于坟间及荒野。俗称之为鬼火。
  (16)牧童樵叟[qiáo sǒu]:放牧和砍柴之人。
  【翻译】
  在英宗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备具官爵履历的欧阳修,差遣尚书都省令史李到太清之下,以清酒和各种美味的菜肴作奠仪,致祭于亡友石曼卿的墓前,并作一篇文章吊祭说:
  “唉!曼卿,在世时是英雄,死后成为神灵。他同万物一道生死,最后又回归到无物的地方。他是暂时相聚的形体,不与万物一道灭亡。他卓越挺立,永垂不朽,给后世留下英名。这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留着于史册,像日月星辰一样明亮。
  唉!曼卿,我没有看见你已经很久了,还能仿佛记得你生前的容貌。你气宇轩昂,襟怀坦白,光明磊落,高大英俊,虽然埋藏在地下,想来不会腐朽化为泥土,而会变成金玉的精华。如果不是这样,此地为什么生长着高达千尺的松树,出产有九根茎的灵芝草。无奈荒烟野草,藤蔓缠绕,荆棘纵横;风雨凄凉,霜露下降;磷火飘动,飞萤明灭;只见牧童与老樵夫唱着山歌,上上下下;惊恐的飞禽与害怕的野兽,前后徘徊,发出悲切的鸣叫呼声。今天已经是这样,再过了千秋万岁,怎知道不是穴洞里面,深藏着狐狸貉子、鼯鼠和黄鼠狼?而自古以来,圣贤都是这样,单单看不到累累相连的旷野和荒城么!
  唉!曼卿,古今盛衰的道理,我本来就知道是这样的,而思念从前的情景,悲凉凄惨,不觉得要面临着风而流泪,但对‘太上忘情’这句话,很有些惭愧。希望你来享用这祭礼!”
  【赏析】
  《祭石曼卿文》,是作者于治平四年在毫州时所作。是年,欧阳修因为其妇弟薛宗孺“帷薄不根之谤”及蒋之奇和彭思永重提“澄议”之事,在政治上屡遭打击。最后虽得清白,然而此时已61岁,不愿受官场羁绊,心生退居之意,力请外任。至三月“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毫州。”
  石曼卿于庆历元年去世,在距离石曼卿去世26年后,欧阳修派人到石曼卿墓地悼念他时写了这篇文章。时过境迁,死者已长眠地下,生者经过了几十年宦海沉浮,荣辱成败,此时致祭亡友,反映出他因政治上失意而引发的感念畴昔的孤独寂寞心情。
  文章开始说明写作祭文的缘起,接下来先是颂扬石曼卿的不同流俗,复又极力形容荒野坟茔的凄凉景象,最后明言作者虽明白人之生死是自然之理,然而追念往昔,仍凄然泪下,不能忘情。篇末以“尚飨”二字作结,哀戚怆恻之情,溢于言表。
  整篇祭文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有回想,有感喟,有痛悼,感情低沉回转,作者对亡友的一片挚情笃意,令人动容。

文言文《祭石曼卿文》相关文章

  • ·文言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欧阳修诲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翻译】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www.SLKj.orG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
  • ·文言文《欧阳修诲学》--  文言文《欧阳修诲学》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注释】   1 知道:懂得道理   2 然:然而   3 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常,固定   4 以:把   5 害:妨碍,影响   4 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顺着。迁,变化   5 舍:放弃,舍弃...
  • ·文言文《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出自《林逋论学问》,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翻译】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 ·文言文《林逋论学问》--  文言文《林逋论学问》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独:只。   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   方:方法,技艺。   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辩诸友:跟朋友探...
  • ·文言文《欧阳修三上作文》--  文言文《欧阳修三上作文》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注释】   1虽:虽然   ...
  • ·文言文《叶廷珪与海录》--  文言文《叶廷珪与海录》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叶廷珪云: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注释】   1 释:放开。   2 以:介词,用。   3 饴口:嘴里觉得香甜;饴:同“饲”,给……吃。   4 异:奇特,与众不同的...
  • ·文言文《张溥与七录斋》--  文言文《张溥与七录斋》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注释】   1钞:通“抄”。抄写   2嗜:特别喜欢   3已:毕,完。(止、罢了) 始已:文中指才停止   ...
  • ·文言文《孙权喻吕蒙读书》--  文言文《孙权喻吕蒙读书》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rdquo...
  • ·文言文《祭石曼卿文》--  文言文《祭石曼卿文》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祭石曼卿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作。是作者为悼念诗友石曼卿而作的一篇祭文。作者避免了一般祭文的呆板格式,内容不是为死者作平生概括,而是通过三呼曼卿,先称赞其声名不朽,再写其死后凄凉,特别是渲染墓地的悲凉景象,表达出作者对死者强烈的哀悼之情。文章大体押韵,句式灵活,情调凄婉,体现出作者真挚的感情。
  • ·文言文《李存审出镞教子》--  文言文《李存审出镞教子》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   【注释】   1、出:出身。   2、寒:贫困。   3、微:低微。   4、尝:曾经。   5、少:年轻时。   6、...
  • ·文言文《李存审出于寒微》--  “李存审出于寒微”出自《李存审出镞教子》,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   【翻译】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
  • ·文言文《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文言文《贪污者不得归本家》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注释】   1、包孝肃公:包拯,北宋合肥人,谥号孝肃,当过开封府知府,以善于断案秉公执法而闻名,人们称他“包...
  • ·文言文《陶母责子退鲊》--  文言文《陶母责子退鲊》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   ①陶公:陶侃(kǎn),东晋人。   ②乃:反而   ③鱼梁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   ④坩(gān)鲊(zhǎ):一坛糟鱼。坩: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器具,为缸、坛、雍等。饷(xiáng)母:赠送给母亲。饷,以...
  • ·文言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出自文言文《陶母责子退鲊》,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翻译】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www.SLKj.orG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
  • ·文言文《齐桓公登门访士》--  文言文《齐桓公登门访士》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已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 "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
  • ·文言文《诸葛亮诫子书》--  文言文《诸葛亮诫子书》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
  • ·文言文《子路受教》--  文言文《子路受教》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注释】...
  • ·文言文《祭石曼卿文》--  文言文《祭石曼卿文》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祭石曼卿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作。是作者为悼念诗友石曼卿而作的一篇祭文。作者避免了一般祭文的呆板格式,内容不是为死者作平生概括,而是通过三呼曼卿,先称赞其声名不朽,再写其死后凄凉,特别是渲染墓地的悲凉景象,表达出作者对死者强烈的哀悼之情。文章大体押韵,句式灵活,情调凄婉,体现出作者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