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恚无言翻译赏析_忧恚无言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忧恚无言”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题解】忧恚,就是忧恨忿怒。无言,是指失音证。因为本篇主要论述了由情志内伤所导致的一时性失音证及其治疗,所以篇名为"忧患无言"。

【原文】黄帝问于少师日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不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日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1]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2]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黄帝日刺之奈何?岐伯日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提要】主要论述了因情志所致失音证的病因、机理和刺治方法。并具体说明了取天突穴是针刺治疗一时陛失音证的有效手段。

【注释】[1]颃颡口,音杭桑,即后鼻道。[2]重言言语不利,俗称口吃之类。

【白话解】黄帝问少师道有人由于突然忧郁或愤怒,引起张口说话但不能发音,是人体 内哪一条通道阻塞了,又是哪种气机障碍而使气不能通行,才导致不能发声,希望听一听其中的道理。少师回答说咽部下通于胃,是受纳水谷的必经之路。喉咙下通于肺,是气息呼吸出入的道路。会厌在咽部和喉咙之间,能够开启和闭合,是声音发出的门户。口唇的开张和闭合,犹如开启言语声音的两扇门。舌体上下前后运动,是言语声音的枢机。悬雍垂,是发音成声的关键所在。颃颡又称后鼻道,声音气流一部分由此通过,协助发声。横骨因舌骨横于舌根而得名,受意识支配,是控制舌体运动的组织。所以,鼻腔涕液流而不能收摄,则颃颡闭塞不通,分气失职,多伴有鼻塞声重。会厌薄小的人一般呼吸畅快,开合流利,所以语言流畅;若会厌厚大,开合就不利,气体出入迟缓,所以说话滞涩或者口吃不畅。如果人突然失音,是因为会厌感受了风寒之邪,气道不利,会厌启闭失权,气机不畅,发声器官功能失调,就形成了所谓的失音证。

黄帝问如何用针刺治疗失音证呢?岐伯答道足少阴肾的经脉,从足部上行,一直联结到舌根部,并联络着横骨,终止于喉间的会厌。针刺治疗时,应当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用泻法重复两次,放血泻其邪气,浊邪才能排除。足少阴肾经在会厌的络脉,同任脉相联结,再取任脉的天突穴进行刺治,会厌便能恢复开合,发声即可恢复正常。

【按语】本文主要阐明暴喑证的刺治法。暴喑多实,取法于"泻"。故要"两泻其血脉","取之天突"。为后世针刺治疗音哑、气逆咽喉诸症,给予了很大启发。

随机文章

  • ·忧恚无言翻译赏析_忧恚无言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 ·诉衷情·金风轻透碧窗纱翻译赏析_诉衷情·金风轻透碧窗纱阅读答案_作者魏承班
  • ·临江仙·洞庭波浪飐晴天翻译赏析_临江仙·洞庭波浪飐晴天阅读答案_作者牛希济
  • ·思飘飘。拥仙姝独步,明月照苍翘。花候犹迟,庭阴不扫,门掩山意萧条
  • ·声声慢·春星当户翻译赏析_声声慢·春星当户阅读答案_作者吴文英
  • ·淮楚尾。暮云送、人千里。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为语梦窗憔悴
  • ·浣溪沙·北苑春风小凤团翻译赏析_浣溪沙·北苑春风小凤团阅读答案_作者张孝祥
  • ·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翻译赏析_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阅读答案_作者纳兰性德
  •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 ·登赏心亭·蜀栈秦关岁月遒翻译赏析_登赏心亭·蜀栈秦关岁月遒阅读答案_作者陆游
  •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 ·老热·一饱百情足翻译赏析_老热·一饱百情足阅读答案_作者白居易
  •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翻译赏析_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阅读答案_作者朱敦儒
  • ·少年游·重阳过后翻译赏析_少年游·重阳过后阅读答案_作者苏轼
  •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 ·指头画阅读答案_指头画翻译
  • ·识伯修遗墨后阅读答案_识伯修遗墨后翻译
  • ·孙亮辨奸阅读答案_孙亮辨奸翻译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翻译
  •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的意思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翻译赏析
  • ·银烛阅读答案_银烛翻译赏析
  • ·晋平公游于河阅读答案_文言文晋平公游于河翻译赏析
  • ·于令仪诲人翻译赏析_文言文于令仪诲人阅读答案
  • ·贺知章的诗全集
  • ·宋仪望传翻译赏析_宋仪望传阅读答案
  • ·闵本、拜住传阅读答案_闵本、拜住传翻译赏析
  • ·萧挞凛传阅读答案_萧挞凛传翻译赏析
  • ·忧恚无言翻译赏析_忧恚无言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