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出自宋朝诗人黄裳的作品《减字木兰花·竞渡》,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
  1、竞渡: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2、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长者茂密杨柳的小州处,一群龙舟上纤旗高高飘扬,飞驶而出。
  3、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直破烟波远远回:条条龙舟,勇往直前冲破宁静的水面,形成一片烟雾,再从远处折回。
  4、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5、金碧楼西:领奖处(也是主席台)装饰得金碧辉煌。
  6、衔得锦标第一归:夺得冠军的船,把获得的锦标放到那昂首张口的龙嘴里,第一个归来。
  【翻译】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www.slkj.org。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赏析】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已有关于竞渡的记载。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专门记载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种情况,其“舟船”条有云:“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有人擂鼓,鼓舞划船人的士气,以增加竞渡的热烈气氛。这种万众欢腾的场面吸引了历代的诗词作者。黄裳很喜欢写自然景色,赛龙舟的场面也吸引了他,他的这首《竞渡》,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况。
  上片写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竞赛开始了。一群红旗高举的龙舟,从柳阴深处的小洲边飞驶而出。“飞出”二字用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可以看到群舟竞发的实况,赛船上迎风招展的红旗,耀眼夺目,首先映入眼帘。由于沙洲上浓密的柳荫遮蔽视线,赛船就象从柳荫中飞驶而出。“渚”,水中间的小洲。点出杨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衬托,也为了表明节候。作者这里用“飞出”来形容那急划而来的赛船,真实地反映了参观者的感受。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竞渡时,每艘船上不仅有人高举红旗,还有鼓手击鼓以统一划船的节奏。一艘赛船里有好多名划桨手。他们之间,全靠鼓点来协同动作。所以作者说,赛船上的击鼓声,像春雷一样震响,它们冲破笼罩着江面的水气,远远地传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荡。“直破”二字写出了船的凌厉前进的气势。这样,就渲染了竞赛的紧张气氛。
  下片写夺标。竞赛,以先到达目的地的获得锦标。竞渡的高潮出现在赛船驶近锦标,胜负将见分晓的时刻:“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人山人海的观众为优胜者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喝彩声。在这种震耳欲聋的助兴声中,一马当先的龙舟上的竞渡者,正在拼命地划动船桨,向终点猛冲,表现出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决胜精神。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争战气),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看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得惊心动魄。这里,作者只用了十一个字,就把竞渡中最壮观的场面连同它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声势和盘托出来了。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是给予竞渡优胜者的赏物,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绘的这场竞渡中,“金碧楼西”的岸边,就是挂锦标的位置。如金似碧(碧玉),形容这座楼阁的富丽。优胜者终于抢先到达终点,从那里“衔得锦标第一归”,胜利返航。为什么用一个“衔”字呢?“衔”,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时的龙舟,船头上雕有象征性的龙头装饰。看来,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船头的“龙头”上,活像一条真龙将锦标上端含在嘴里似的。“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用这个“衔”字,饶有情趣,是传神之笔。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以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词写得这样生动,如果作者没有亲临现场的实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作者虽有实感,但在艺术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气氛的笔力,那么也是难以写得这样有声色、有层次、有气势,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的。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相关信息

  •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出自宋朝诗人黄裳的作品《减字木兰花·竞渡》,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   1、竞渡: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2、红...
  • ·《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  “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望江南·三月暮》,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   【注释】   ①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望江南·三月暮》,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   【注释】   ①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其古诗全文如下: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
  •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其古诗全文如下: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其古诗全文如下: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
  •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其古诗全文如下: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
  •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一丛花·初春病起》,其古诗全文如下: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释】   ⑴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
  •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出自宋朝诗人黄裳的作品《减字木兰花·竞渡》,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   1、竞渡: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2
  •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忘机鸥鹭立汀沙。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忘机鸥鹭立汀沙。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出自宋朝诗人吴琚的作品《浪淘沙·岸柳可藏鸦》,其古诗全文如下: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忘机鸥鹭立汀沙。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几日不来春便老,开尽桃花。   【注释】   [1]岸柳可藏鸦:指已近暮春,浓密的柳条可以让野鸟筑巢。   [2]咫尺:距离很近...
  •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几日不来春便老,开尽桃》--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几日不来春便老,开尽桃花”出自宋朝诗人吴琚的作品《浪淘沙·岸柳可藏鸦》,其古诗全文如下: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忘机鸥鹭立汀沙。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几日不来春便老,开尽桃花。   【注释】   [1]岸柳可藏鸦:指已近暮春,浓密的柳条可以让野鸟筑巢。   [2]咫尺:距离很近...
  •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汝坟贫女》,其古诗全文如下: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注...
  •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汝坟贫女》,其古诗全文如下: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注...
  •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汝坟贫女》,其古诗全文如下: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注...
  •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汝坟贫女》,其古诗全文如下: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注...
  •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过垂虹》,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注释】   ⑴垂虹:吴江县一座著名的桥。范成大《吴郡志·桥梁》:“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县尉王廷坚所建。有亭曰垂虹。而世并以名桥。”王象之《舆地纪胜》: “垂虹本名...
  •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过垂虹》,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注释】   ⑴垂虹:吴江县一座著名的桥。范成大《吴郡志·桥梁》:“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县尉王廷坚所建。有亭曰垂虹。而世并以名桥。”王象之《舆地纪胜》: “垂虹本名...
  •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出自宋朝诗人黄裳的作品《减字木兰花·竞渡》,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   1、竞渡: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