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1]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wwW.SlKJ.orG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关信息

  •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
  •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
  •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梦江南·千万恨》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鉴赏】   《...
  •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送无可上人》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注释】   ①圭峰:在长安西南,贾岛应举落第后,与从弟无可寄居于其下草堂寺。   ②麈尾:指用麈的尾毛做的拂尘。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后古人相沿成习,成...
  •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忆江上吴处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   ⑴处士:指隐居林泉不入仕的人。   ⑵闽国:指今福建省一带地方。   ⑶蟾蜍(chánchú):即癞蛤蟆。神话传说中月里有蟾蜍,所以这里用它指代月亮。...
  •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忆江上吴处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   ⑴处士:指隐居林泉不入仕的人。   ⑵闽国:指今福建省一带地方。   ⑶蟾蜍(chánchú):即癞蛤蟆。神话传说中月里有蟾蜍,所以这里用它指代月亮。...
  •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忆江南词三首》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①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②竹叶:酒名   ③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翻译】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
  •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忆江南词三首》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①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②竹叶:酒名   ③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翻译】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
  •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注释】   (1)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2)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
  •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