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西塞山怀古》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浚: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翻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鉴赏】
  《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桌,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Www.sLKj.org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相关信息

  •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西塞山怀古》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长:增长,振作   2、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侧畔:旁边   2、万木春:所有的树都在生长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怀旧:怀念故友   2、吟:吟唱   3、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送给(我)   4、巴山楚水:...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秋词》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秋词》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浪淘沙》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翻译】   ...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西塞山怀古》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西塞山怀古》的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
  •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西塞山怀古》的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陋室铭》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陋室铭》的第九十句,其全文如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古诗作品《江雪》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古诗作品《江雪》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
  •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出自唐朝诗人崔道融的古诗作品《溪居即事》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释】   1.溪居:溪边村舍。   2.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3.系:栓,捆绑。   4.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是门闩。   5.疑:以为。   【翻译】   不知道是谁家的小船没...
  •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出自唐朝诗人崔道融的古诗作品《溪居即事》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释】   1.溪居:溪边村舍。   2.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3.系:栓,捆绑。   4.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是门闩。   5.疑:以为。   【翻译】   不知道是谁家的小船没...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西塞山怀古》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