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静夜思》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http://www.slkj.org/c/1295.html。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关信息

  •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剑客》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注释】   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霜刃:形容剑风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把示君:拿给您看。   【翻译】   用了十年工夫磨制出一把宝剑,剑刃寒光闪闪却还没有试用过。今天,把它拿给您看,请告诉我谁有不平的事要伸张。   【赏析】  ...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题李凝幽居》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shǎo):不多。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唐朝诗人胡令能的古诗作品《小儿垂钓》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借问:向人打听   2、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3、应:回应,答应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出自唐朝诗人胡令能的古诗作品《小儿垂钓》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映:遮映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咏柳》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2、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3、似:好像,如同,似乎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咏柳》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静夜思》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静夜思》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庐山瀑布》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   2、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3、遥看:从远处看   4、挂:悬挂   5、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庐山瀑布》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直:笔直   2、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3、疑:怀疑   4、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5、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赠汪伦》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赠汪伦》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独坐敬亭山》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独坐敬亭山》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静夜思》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