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翻译】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①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②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③辩:巧辩、能说会道。 ④博:广博、渊博。 ⑤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⑥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⑦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⑧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⑨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引语】
  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本章采用了与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wWW.SLKJ.Org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类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评析】
  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张松如说:“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这就片面了。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对此,我们倒认为,没有必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这些话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老子的这些警句并不存在绝对化的问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相关信息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
  •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翻译】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翻译】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
  •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   【翻译】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翻译】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翻译】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   【翻译】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翻译】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rdq...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
  • ·《畅玄》--  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或倏烁而景逝,或飘滭而星流,或滉漾于渊澄,或氛霏而云浮。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沦大幽而下沉,凌辰极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干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铸...
  • ·《论仙》--或问曰:“神仙不死,信可得乎?”抱朴子答曰:“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万物云云,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于是问者大笑曰:“夫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故三五丘旦之圣,弃疾良平之智,端婴随郦之辩,贲育五丁之勇,而咸...
  • ·《对俗》--  或人难曰:“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禀之自然,何可学得乎?”抱朴子曰:“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众木不能法松柏,诸虫不能学龟鹤,是以短折耳。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
  • ·《金丹》--抱朴子曰: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往者上国丧乱,莫不奔播四出。余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阅见流移俗道士数百人矣。或有素闻其名,乃在云日之表者。然率相似如一,其所知见,深浅有无,不足以相倾也。虽各有数十卷书,亦未能悉解之也,为写蓄之耳。时有知行气及断谷服诸草木药法,所有方书,略为同文...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翻译】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