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
  ①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使:即使。 ③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④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⑤徙:迁移、远走。 ⑥舆:车子。 ⑦甲兵:武器装备。 ⑧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⑨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引语】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wWW.SLKJ.Org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评析】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胡寄窗说:“我们研究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阶级根源、时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们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作到小国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战争,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便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酿成社会纷扰的工艺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而且结绳以记事的方法来代替;便可能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奢泰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远徒,以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废除。他们不了解,广土众民政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一个全国统一的地主政权这一历史任务在各大国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记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并没有甘食美服,也没有代他们生产甘食美服的被剥削的人。老子作者尽管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观上特别是在经济问题的看法上却陷入于唯心主义的幻想。”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应该讲,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相关信息

  •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翻译】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翻译】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
  •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   【翻译】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翻译】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翻译】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   【翻译】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翻译】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翻译】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rdq...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春景》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
  • ·《畅玄》--  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或倏烁而景逝,或飘滭而星流,或滉漾于渊澄,或氛霏而云浮。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沦大幽而下沉,凌辰极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干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铸...
  • ·《论仙》--或问曰:“神仙不死,信可得乎?”抱朴子答曰:“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万物云云,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于是问者大笑曰:“夫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故三五丘旦之圣,弃疾良平之智,端婴随郦之辩,贲育五丁之勇,而咸...
  • ·《对俗》--  或人难曰:“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禀之自然,何可学得乎?”抱朴子曰:“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众木不能法松柏,诸虫不能学龟鹤,是以短折耳。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