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翻译】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①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②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③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④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⑤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⑥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⑦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引语】
  上一章讲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讲“不自贵”,与十三章讲“贵身”、四十四章讲“名与身孰亲”的内涵不同。“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以荣辱优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贵;“名与身孰亲”则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评析】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老子重点反对wWW.SLKJ.Org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对当世的统治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我们感到,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正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仅仅是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了。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相关信息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注释】   ①知不知:注解家们一...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   【翻译】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
  •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   【翻译】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翻译】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
  •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   天下人能说&ldq...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翻译】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翻译】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   【翻译】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翻译】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翻译】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
  •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   【翻译】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翻译】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
  •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翻译】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翻译】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