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翻译】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释】
  ①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②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③察察:严厉、苛刻。 ④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⑤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⑦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⑧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⑨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⑩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⑾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引语】
  前面几章论述“德”在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体现,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本章里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此句将在本章评析中详细论及。对于此章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各段落之间的文义不一致,不连贯,可能有错简的情况。我们这里仍依据原文引述,未做文字方面的调整。
  【评析】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WwW.SLKJ.Org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相关信息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翻译】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翻译】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⑾。物壮⑿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
  •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
  •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于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径⑥。朝甚除⑦,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⑧,财货有余,是谓盗竽⑨。非道也哉!   【翻译】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翻译】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翻译】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翻译】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翻译】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翻译】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rd...
  •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翻译】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
  •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翻译】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
  •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翻译】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翻译】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翻译】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翻译】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