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老人传

  文言文《芋老人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芋老人传》是清代文学家周容的一篇散文,选自《春洒堂文集》。文中讲述的故事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头来招待贫寒的书生,书生觉得芋头的味道十分香甜,吃饱以后,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后来他做了高官,还当上了宰相,但厨师所煮的芋头却让他觉得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香甜。他便将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来,想要报答,老翁却告诉他说,味道的好坏不是由于烹调方式的不同,而是由于时势地位和个人际遇的不同;人不能因为眼前的环境而忘掉了过去。这篇寓言散文文笔流畅,语重心长,生动的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着。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注释】
  (1)慈水:要浙江慈溪县。祝渡:即祝家渡,渡口在慈溪县西南约三十华里。用实有地名,意在增强真实性。
  (2)佣出:外出做雇工。
  (3)影:身影,指体形。
  (4)童子试:明清科举录取秀才的考试。
  (5)用甲第为相国: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
  (6)丞、尉:县官的副职和助理官员。
  (7)旧:旧谊、旧交之省略。
  (8)讲钧礼:行平等之礼,意即免除了尊贵上下之礼。钧,通“均”。
  (9)是:此,这等。
  (10)调和:此处是烹调的意思。
  (11)移人:改变人的性情。
  (12)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宋代陶榖《清异录》:“段文昌精食事,第中庖所,榜之曰炼珍堂。”
  (13)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14)列鼎:古时王侯公卿列鼎而食。鼎是青铜铸成的炊器。《汉书·主父偃传》颜师古注引张晏语:“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后表示馔食丰美。
  (15)止于芋:是说只是食芋时味觉有了改变。
  (16)有夫妇守贫者:意即有一对贫苦的夫妇。这样构句,强调“守贫”二字,含褒意,以反衬下文。
  (17)织纺井臼:谓自已操办衣食,勤苦度日。井臼,指汲水、舂米。
  (18)芋视乃妇:意为像对芋一样地看待其妇。芋,此处用作状语,指文中相国食芋昔甘今厌的态度。
  (19)得举:科举及第。
  (20)谁氏子:指不知名的人,犹某家子。
  (21)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轨。
  (22)西塾:学塾。古时礼仪,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称塾师为西宾,称学塾为西塾。
  (23)尹:这里指京尹,京城地方长官。
  (24)剌史、守、令:指府、州、县三级地方长官。
  (25)绾(wǎn碗)黄纡紫:形容官员们身系官印。绾,系。黄,指代金印。纡,结扎。紫,指代系印的紫色丝带。
  【翻译】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http://wWw.SlkJ.OrG/b/21361.html。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的过去。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芋老人传相关古诗词

  • ·古诗《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出自文言文《匡衡凿壁借光》,其含义如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
  • ·古诗《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出自文言文《匡衡凿壁借光》,其含义如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
  • ·古诗《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出自文言文《匡衡凿壁借光》,其含义如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
  • ·古诗《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出自文言文《匡衡凿壁借光》,其含义如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
  • ·古诗《匡衡凿壁借光》--  文言文《匡衡凿壁借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 ·古诗《金农与苍头》--  文言文《金农与苍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寿门“所得苍头,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观之。   【注释】   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   ②苍头:仆人   ③浮白:大杯喝酒   【翻译】   金农的仆人都多才多...
  • ·古诗《题福唐观二首》--  《题福唐观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光庭。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   古洞草深微有路,旧碑文灭不知年。   八州物象通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   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   第二首   曾随云水此山游,行尽层峰更上楼。   九月登临须有意,七年岐路亦堪愁。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暂熟炉香不须去,伫陪天仗WwW.sLkj.orG入神州...
  • ·古诗《吉州学记》--  文言文《吉州学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
  • ·古诗《芋老人传》--  文言文《芋老人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芋老人传》是清代文学家周容的一篇散文,选自《春洒堂文集》。文中讲述的故事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头来招待贫寒的书生,书生觉得芋头的味道十分香甜,吃饱以后,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后来他做了高官,还当上了宰相,但厨师所煮的芋头却让他觉得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香甜。他便将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来,想要报答,老翁却告诉他说,味
  • ·古诗《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出自文言文《芋老人传》,其含义如下:   【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
  • ·古诗《南歌子词二首》--  《南歌子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前言】   《南歌子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乐府词,从内容上看属于情诗,在语言修辞方面,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注释】   ①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
  • ·古诗《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  文言文《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
  • ·古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读解:   温故而知新的下一句是【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
  • ·古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文言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三十而立打一字(谜底:莘)】...
  • ·古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言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文言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 ·古诗《葛洪苦学》--  文言文《葛洪苦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僮仆,篱落不修,常披榛(zhēn)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jí)徒步,不远千里,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   【注释】   葛洪:东晋人,我国古代著名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   榛:杂乱的草木。   排:推开。   负笈:背著书箱。   披:用手分...
  • ·古诗《芋老人传》--  文言文《芋老人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芋老人传》是清代文学家周容的一篇散文,选自《春洒堂文集》。文中讲述的故事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头来招待贫寒的书生,书生觉得芋头的味道十分香甜,吃饱以后,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后来他做了高官,还当上了宰相,但厨师所煮的芋头却让他觉得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香甜。他便将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来,想要报答,老翁却告诉他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