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一首别子固

  《同学一首别子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 (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释】
  ①慕而友:慕:仰慕。友:与之交朋友,动词。
  ②相过:拜访,交往。
  ③辞:这里指书信往来。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
  ④考:考察。
  ⑤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⑥大略:大体上。扳:同“攀”,援引。
  ⑦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
  ⑧辅:车轮碾过。
  ⑨造于:到达。
  ⑩昔:昔日。
  【翻译】
  长江之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曾巩字子固),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淮河之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孙侔字正之),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二位贤人,从未互相交往过,从未互相交谈过,从未互相赠过钱物,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语行为,不相似的地方是何等少啊!我说,这恐怕是他们都向圣人学习的结果吧!他们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朋友也一定是向圣人学习的了。圣人的言语行为难道会有两种样子wWw.SLkJ.ORg吗?所以,他们二人的相似也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河之南,向正之谈及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回到长江之南,向子固谈及正之,子固也认为我说的话确实。因此,我又知道了所谓的圣贤之人,既很相似又相互信任,从不猜疑。
  子固做了一首《怀友》诗送给我。意思大概是希望我们能相互勉励,一直到达中庸的境界才罢休。正之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驾着车子安稳行进,通过中庸的门庭而到达内室,除这二位贤人还会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一定会达到这种境界,不过也愿意跟在他们的左右努力去做,通过他们的帮助使我进入这种境界应该是可能的。
  唉!官有自己的职守,私下又有别的事牵累,我们的聚会不可能是经常的,因此,我作了一篇《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互警策,并相互劝勉。
  【鉴赏】
  《同学一首别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篇赠别之作,虽然是赠别的,但是却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文章明着写的只有两个人,但实际上却有三个人:曾巩、孙侔两人虽然平时没有来往,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这正是“学圣人”的共同之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想和两人建立共同进步、相互勉励、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谊,早点达到圣贤倡导的最高境界。
  《同学一首别子固》开篇简约地介绍了二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学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励,“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最后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互相告诫和互相慰勉。此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采用陪衬手法,以孙侔陪衬曾巩,则更加突出了曾巩,同时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同学一首别子固》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非常欣赏此文,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同学一首别子固相关古诗词

  • ·古诗《读孟尝君传》--  《读孟尝君传》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
  • ·古诗《谏院题名记》--  《谏院题名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院题名记》选自《温国公司马公文集》,论述了谏官的职责与重要性。作者认为向皇帝进谏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要设立谏官。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
  • ·古诗《墨池记》--  《墨池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 ·古诗《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因为欧阳修曾为作者祖父作墓志铭。文章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
  • ·古诗《爱莲说》--  《爱莲说》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 ·古诗《张益州画像记》--  《张益州画像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张益州画像记》,宋代苏洵所著,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原文】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rdq...
  • ·古诗《辨奸论》--  《辨奸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辨奸论》是北宋古文名篇。此文宋本《嘉佑集》不载,见于南宋吕祖谦编选的《宋文鉴》,《古文观止》列于苏洵名下,但一说为邵伯温托苏洵名作,该问题的研究自清初李绂作《书<辨奸论>后》开始,至20世纪末王水照先生作《再论<辨奸论>真伪之争&mdash;&mdash;读邓广铭先生再论<辨奸论>非苏洵所作》,尚无定论。   【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
  • ·古诗《袁州州学记》--  《袁州州学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袁州州学记》是宋李觏的名作,文章记叙了宋仁宗时,任袁州知州的祖无择看到学宫破损的现状,决定兴建新学宫的过程。学宫落成之刻举行的&ldquo;释菜&rdquo;祭孔仪式上,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遂发表了此篇文章,感慨申论。   【原文】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 ·古诗《同学一首别子固》--  《同学一首别子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 (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ldquo;此为瘦笔,而中甚腴。&rdquo;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
  • ·古诗《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ldquo;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rdquo;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
  • ·古诗《伤仲永》--  《伤仲永》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ldquo;方仲永&rdquo;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
  •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ldquo;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rdquo;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古诗《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是一篇创作于北宋时期的散文。这篇文章是王安石应三司副使吕景初的要求写的,作于公元1060年(嘉佑五年),时作者任三司度支判官。   【原文】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佑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之...
  • ·古诗《留侯论》--  《留侯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留侯论》系1061年(宋仁宗嘉佑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middot;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ldquo;忍小忿而就大谋&rdquo;、&ldquo;养其全锋而待其敝&rdquo;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原...
  • ·古诗《贾谊论》--  《贾谊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贾谊论》,出自《古文观止.卷十&middot;宋文》,作者宋代苏轼.论述如何施展抱负才能的文章。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
  • ·古诗《喜雨亭记》--  《喜雨亭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ldquo;进策&rdquo;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政治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
  • ·古诗《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超然台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这篇文章用&ldquo;乐&rdquo;字贯穿全文,先写超然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能超然于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而,即是写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
  • ·古诗《同学一首别子固》--  《同学一首别子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 (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ldquo;此为瘦笔,而中甚腴。&rdquo;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