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喻

  《指喻》作者是明朝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称“正学先生”。其全诗文如下:
  《指喻》原文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色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馀,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指喻》翻译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wwW.slkj.org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如果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拇指上面的疾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指喻相关古诗词

  • ·古诗《豫让论》--  《豫让论》作者是明朝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称“正学先生”。其全诗文如下:   《豫让论》原文: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 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
  • ·古诗《深虑论》--  《深虑论》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称“正学先生”。其全诗文如下:   《深虑论》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 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 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 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
  • ·古诗《指喻》--  《指喻》作者是明朝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称“正学先生”。其全诗文如下:   《指喻》原文: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色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
  • ·古诗《智囊》--  《智囊》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智囊》全文:   冯子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梁、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顽嚣;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陈蔡;西...
  • ·古诗《情史》--  《情史》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情史》全文:   情史,余志也。余少负情痴,遇朋侪,必倾赤相与,吉凶同患,闻人有奇穷奇枉,虽不相识,求为之地,或力所不及,则嗟叹累日,中夜辗转不寐,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屈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乜。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有人称赞名号,信心奉持,即有无数喜神前后拥护,虽遇仇敌冤家,悉变欢喜...
  • ·古诗《珍珠衫》--  《珍珠衫》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珍珠衫》又名《循环报》,后一个剧名明显表达了故事的主旨:善恶报应。故事是说,古时候襄阳府枣阳县商人蒋德(兴哥)外出经商,两年未归。其妻王三巧疑心丈夫有外遇,心绪烦闷之际,偶识来此经商的英俊青年陈商(即陈大郎)经薛婆牵线,两人坠入爱河。半年后,陈商暂别归乡,王三巧以珍珠衫相赠。   陈商归乡途中,恰巧与回家的蒋德相遇,并无意间说出自己与...
  • ·古诗《活见鬼》--  《活见鬼》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活见鬼》原文: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活见鬼》翻译:   有一个人到外面去喝酒,夜晚才回来,又赶上天...
  • ·古诗《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加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其全诗文如下: 第01卷 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第02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第03卷 卖油郎独占花魁 第04卷 灌园叟晚逢仙女 ...
  • ·古诗《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加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其全诗文如下: 第01卷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第02卷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第03卷 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第04卷 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
  • ·古诗《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加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其全诗文如下: 第01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第02卷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第03卷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第04卷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
  • ·古诗《三言二拍》--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wwW.slkj.org编辑与修...
  • ·古诗《指喻》--  《指喻》作者是明朝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孺又称“正学先生”。其全诗文如下:   《指喻》原文: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色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