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楚国公。
  上官仪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官仪被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杨仁恭看重,举荐赴京师长安参加科考。上官仪以“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二策中进士,诏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法师向太宗进新译《经论》、新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并请求皇帝给《经论》撰序言,唐太宗自制《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在庆福殿召集群僚,赐玄奘法师座,命上官仪宣读《《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显庆四年(公元660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上官仪刚直肯谏,主张废皇后武则天。武则天专权后,其宠臣许敬宗秉其意,本奏上官仪与已废太子李忠谋反,武则天以此为由,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处死,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以国礼改葬。上官仪的诗作很多,其词绮丽婉媚,适合宫廷需要http://wWw.SLKJ.ORG/a/5737.html,士大夫纷纷仿效,时称“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很有影响。
  上官仪的诗全集:
  《入朝洛堤步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全文如下: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译文】
  宽广的洛水脉脉无语地东流,我气定神闲地驱马洛河长堤。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飞过,寒蝉在野外的晨风中嘶声噪鸣。

  《奉和过旧宅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
  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
  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
  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早春桂林殿应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安德山池宴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
  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
  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
  方惜流觞满,夕鸟已城闉。

  《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奕奕九成台,窈窕绝尘埃。
  苍苍万年树,玲珑下冥雾。
  池色摇晚空,岩花敛馀煦。
  清切丹禁静,浩荡文河注。
  留连穷胜托,夙期暌善谑。
  东望安仁省,西临子云阁。
  长啸披烟霞,高步寻兰若。
  金狄掩通门,雕鞍归骑喧。
  燕姝对明月,荆艳促芳尊。
  别有青山路,策杖访王孙。

  《奉和颍川公秋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
  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
  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谢都督挽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
  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
  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熏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
  红尘正起浮桥路,青楼遥敞御沟前。
  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
  翠钗照耀衔云发,玉步逶迤动罗袜。
  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
  天津一别九秋长,岂若随闻三日香。
  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王昭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咏雪应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
  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
  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奉和山夜临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江王太妃挽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上官仪。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黄鹤悲歌绝,椒花清颂馀。
  埃凝写邻镜,网结和扉鱼。
  银消风烛尽,珠灭夜轮虚。
  别有南陵路,幽丛临叶疏。

上官仪相关信息

  • ·《王绩》--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
  • ·《许敬宗》--  许敬宗(592-672年9月20日),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入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其父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许敬宗即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后唐太宗闻其名,召为文学馆学士。公元634年(贞观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改中书舍人。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因完成武德、贞观两朝《实录》封高阳县男,权检校黄门侍郎。公元645年(贞...
  • ·《杨师道》--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隋文帝族侄观王杨雄之子。杨雄和高颎、虞庆则、苏威在隋朝初年并称四贵,杨师道的哥哥杨恭仁历事隋唐二朝,并且是唐高祖的宰相。   隋末大乱,杨师道在东都洛阳曾一度被王世充扣留。之后,杨师道离开洛阳,投奔在长安建立唐朝的李渊。621年九月,东突厥入侵灵州(今宁夏灵武),杨师道为灵州总管,击破东突厥的进攻。622年九月,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杨师道在三观山...
  • ·《褚亮》--  褚亮字希明,(560-647)唐大臣,杭州钱塘人。善诗文,博览图史,陈、隋时即以诗才显名。曾仕陈、隋及薛举。入唐,太宗授为秦王府文学。设文学馆,与杜如晦等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画像,他为之作赞文,号十八学士。常侍从太宗征战,多有进谏。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卒陪葬昭陵。   褚亮,唐代著名大臣,文学家。唐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时机警敏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在陈隋时已有显名,十八岁仕...
  • ·《魏征》--  郑国文贞公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唐皇后的...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
  •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干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
  •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
  • ·《李百药》--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齐书》,据父旧稿,兼采他书,经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
  •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着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
  • ·《崔湜》--  崔湜,字澄澜,定州人。擢进士第,累转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上官昭容,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俄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御史劾奏,贬江州司马。安乐公主从中申护,改襄州刺史。韦氏称制,复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为华州刺史http://wWw.SLKJ.ORG/a/6143.html,除太子詹事。景云中,太平公主引为中书令。明皇立,流岭外。以尝预逆谋,追及荆州,赐死。湜执政...
  •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
  • ·《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
  • ·《李适》--  李适,雍州万年人。景龙中,为中书舍人,俄转工部侍郎。睿宗时,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被征至京师http://wWw.SLKJ.ORG/a/6313.html。及还,适赠诗,序其高尚之致,其词甚美,当时朝廷之士,无不属和,凡三百余人。徐彦伯编而叙之,谓之《白云记》,颇传于代。寻卒。   李适的作品: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适。其古诗全文如下:   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   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   欢酣朝...
  • ·《刘宪》--  刘宪(655年─711年),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祖刘会,官至隋高阳郡功曹、益州绵竹令;祖刘举,唐左宗卫率府录事参军、潞州乡县令;父刘思立,考功员外郎。刘宪十五岁举进士,授阜城尉,历任武德、白水、伊阙三县尉,累进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天授中(公元691年),奉诏推按来俊臣罪,反为俊臣所构,贬潾水令。俊臣被杀后,宪擢为凤阁舍人。后为太仆少卿,兼修...
  • ·《苏颋》--  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弱冠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与张说同以文章显,时号燕许大手笔。工书,尝撰并书唐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碑,在京兆武功。卒年五十八。《唐书本传、墨池编、金石录》   唐玄宗景云年间,袭封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八年,罢为礼...
  •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