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

  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匈奴骑兵几次攻城,刘琨指挥守军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wwW.Slkj.OrG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刘琨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将军,那边有人在哭。”卫兵报告刘琨。“注意劝静,严密防守。”刘琨及时作了布置,然后回营房和众将商量对策。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他们士气低落,有人还结伙逃回去了。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前言】
  《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了刘琨巧用胡笳智退匈奴骑兵的历史故事,赞颂了其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代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学习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   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 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相关信息

  • ·课文《叙利亚的卖水人》--  课文《叙利亚的卖水人》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喝下去的水,顷刻间便化成串...
  • ·课文《修鞋姑娘》--  课文《修鞋姑娘》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就在昨天...
  • ·课文《信箱里的花束》--  课文《信箱里的花束》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娜塔娅(yà)是个乐于帮助人的小姑娘。有一天,她碰到了女邮递员。   她见女邮递员正在擦额上...
  • ·课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课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前言】   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学习目标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
  • ·课文《享受心安理得》--  课文《享受心安理得》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法国东南部一个叫“爱归里”的小镇上,住着一对年逾八旬的老人,他们家的花园里四季鲜花...
  • ·课文《西门豹治邺》--  课文《西门豹治邺》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到了那里,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
  •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
  • ·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清早醒来,不睁开眼,尽量用耳朵来辨认天天叫醒我的这些小家伙,我能准确地知道它们所在的位置,是...
  • ·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  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
  • ·课文《忆读书》--  课文《忆读书》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给我的商务印书馆...
  • ·课文《隐姓埋名三十年》--  课文《隐姓埋名三十年》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
  • ·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当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56层。到处是熊熊的大火,门窗的...
  • ·课文《月光启蒙》--  课文《月光启蒙》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 ·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
  • ·课文《郑成功收复台湾》--  课文《郑成功收复台湾》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台湾人民恨...
  • ·课文《郑和远航》--  课文《郑和远航》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
  • ·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  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
  • ·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  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