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文言文课文,可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06年11月第二版中找到该名称课文。其节选自《陆游集·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课文主要是作者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日记。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wWW.Slkj.ORG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注释】
  1.《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2.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3.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4.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5.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嵌,形容山石如张口的样子。窦,孔,洞。
  6.杰然特起:高俊雄伟地拔地而起。杰然,形容高大的样子。特起,拔地而起。
  7.宝装屏风:宝石镶嵌的屏风。
  8.潦缩:水位下降。潦,积水。
  9.杜老,指杜甫
  10.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引自杜甫《次空灵岸》。意思是幸而船只行驶缓慢,因此能尽情欣赏所经历的一切美景。
  11.巉:险峻陡峭。
  12.信造化之尤物: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造化,这里指天地、自然界。尤物,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美的地方。
  13.与江山相发挥:楼观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
  14.昔人诗:指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
  15.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引自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估客,贩货的行商。漫狂,纵情、放荡。世俗将彭浪转称彭郎,将小孤转称转称小姑,并传说彭郎小姑婿。
  16.徙倚:徘徊不忍去。
  17.抟:持,抓。这里指俊鹘用利爪抓住水禽。
  18.庙祝:庙堂里管香火的人。
  19.开帆入天镜:引自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意思是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
  20.沙洲葭苇:沙洲,江河边上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苇,初生的芦苇,这里即指芦苇。
  21.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22.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
  23.奉化军节度:奉化军管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的意思。
  【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就看到)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赏析】
  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在各景点中,以对小孤山的猫写最为充分。作者用笔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写这一江中绝景。既随角度变化显现作者是在江行中览眺景物,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触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推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写得具体,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桌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诗的最后两句,为陆游文中所引,但诗中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介事,而文中仅作为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校。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是凌空飘飏的,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则是脚路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相关文章

  • ·文言文《常梦溪字孟图,扶风人》--  《常梦溪字孟图,扶风人》出自文言文《常梦锡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常梦溪,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溪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俨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溪从及镇汴。为左右谮,遂来奔。烈祖辅吴,招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
  • ·文言文《常梦锡传》--  文言文《常梦锡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常梦溪,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溪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俨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溪从及镇汴。为左右谮,遂来奔。烈祖辅吴,招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
  • ·文言文《家世旧闻》--  文言文《家世旧闻》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太傅在馆阁最久,尤所厚者,集贤杨公、翰林嵇公也。杨公,应天人,系出唐靖恭杨氏,平生为人作碑志,但称靖恭杨某而已。质素静退,与太傅俱在三馆,几三十年。后来者贵达相属,二公恬然,若将终身。太傅自号朝隐子,杨公自号大隐子,其意趣盖莫逆也。杨公晚乃为知制诰,以集贤院学士出知亳州而没。嵇公字公实,与杨公同乡里。方嵇公掌诰时,太傅...
  • ·文言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出自文言文《过巫山》,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ldquo;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rdquo;庙后,山半有石坛,...
  • ·文言文《过巫山》--  文言文《过巫山》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ldquo;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rdquo;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ldqu...
  • ·文言文《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  文言文《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距长沙县西三十里,有墓曰狄君之墓者,乃予所记谷城狄君栗者也。始君居谷城,有善政,及其亡也,其子遵谊泣而请。呜呼!予哀狄君者,其寿止于五十有六,其官止于一卿丞。盖其生也以不知于世,若其殁而又无传,则后世遂将泯没,而为善者何以劝焉?此予之所欲铭也。   君字仲庄,世为长沙人。幼孤,事母,乡里称其孝。好学自立,年四十始...
  • ·文言文《惟俨姓魏氏,杭州人》--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出自文言文《释惟俨文集序》,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曼卿尝曰:&ldquo;君子泛爱而亲仁。&rdquo;惟俨曰:&ldquo;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
  • ·文言文《释惟俨文集序》--  文言文《释惟俨文集序》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曼卿尝曰:&ldquo;君子泛爱而亲仁。&rdquo;惟俨曰:&ldquo;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若贤...
  • ·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文言文课文,可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06年11月第二版中找到该名称课文。其节选自《陆游集&middot;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课文主要是作者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日记。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
  • ·文言文《信州兴造记》--  文言文《信州兴造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夏六月乙夏,大水。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丙子,水降。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
  • ·文言文《读江南录》--  文言文《读江南录》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ldquo;未可。&rdquo;及闻其杀王...
  • ·文言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  文言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①氏之洲。凡峤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来莅兹邦,都督二十七州事...
  • ·文言文《桐叶封弟辨别》--  文言文《桐叶封弟辨别》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桐叶封弟辨》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ldquo;辨&rdquo;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的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韩愈的《讳辨》和柳宗元的这篇文章,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但此文的重点不在于辨伪,而是围绕重臣应如何辅佐君主这一中心发挥议论。君主随便开了一句玩笑的话,臣子却把它当作金科玉律,绝对地予以服从...
  • ·文言文《复杜温夫书》--  文言文《复杜温夫书》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二十五日,宗元白:两月来,三辱生书,书皆逾千言,意若相望仆以不对答引誉者②。然仆诚过也。而生与吾文又十卷,噫!亦多矣。文多而书频,吾不对答引誉,宜可自反⑧。而来征不肯相见,亟拜亟问,其得终无辞乎④?   凡生十卷之文,吾已略观之矣。吾性呆滞,多所未甚谕,安敢悬断是且非耶⑤?书抵吾必日周、孔,周、孔安可当也⑥?拟人必于其伦...
  • ·文言文《愚溪对》--  文言文《愚溪对》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愚溪对》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写的散文名篇。文中通过虚拟的梦境,假托作者与愚溪之神的对话,曲折淋漓地发泄了对黑白颠倒、智愚不分的现实的愤慨之情,写愚溪的遭遇,实质上就是写作者自己的遭遇。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分明,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有声有色有神韵。   【原文】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
  • ·文言文《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文言文《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ldquo;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rdquo;曰:&ldquo;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rdquo;愈又曰:&ldquo;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
  • ·文言文《送高阳齐皞下第序》--  文言文《送高阳齐皞下第序》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
  • ·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文言文课文,可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06年11月第二版中找到该名称课文。其节选自《陆游集&middot;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课文主要是作者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日记。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