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记

  文言文《太湖石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太湖石记》为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年)所作,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散文,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中一篇重要文献。
  【原文】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wWW.Slkj.ORG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会昌三年五月丁丑记。
  【注释】
  ①无
  【翻译】
  古时候通达事理、豁达豪放的人,都有自己的嗜好。皇甫谧嗜好读书,嵇康嗜好鼓琴,陶渊明嗜好喝酒,当今的宰相牛僧孺嗜好玩石头。石头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也没有味道,跟书、琴、酒三种东西都不相同,而牛公却那么嗜好,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只有我知道这其中的原因。过去我的朋友李生约说过:“东西如果能够适合我的志趣,它的用处就多了。”这话说得非常正确,就是说,称心合意的就好。因而,牛公之所以嗜好石头,就可以知道了。
  牛公在河洛地区做司徒时,治家没有珍贵的财产,十分清贫,只有在城东购置一所邸宅,城南经营一处别墅,像宫宇一样精心修葺,谨慎地选择宾客,不搞无原则的附和,遵守传统道德,不拉帮结派,游玩休憩的时候,跟石头在一起。可供玩赏的石头有各种类别,太湖石是甲等,罗浮石、天竺石之类的石头都次于太湖石。现在牛公所喜爱的是甲等的。在此之前,牛公的手下官员,很多镇守在各地,知道牛公的心中,只有奇石才是他的喜好,因而广为搜寻,把奇珍瑰宝一样的石头向他缴纳、进献,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接连不断有人送来。牛公对于奇石这东西,独独不予谦让,都收下了,在他的城东宅邸、城南别墅,有序地陈列着,于是他的奇石多么丰富啊!
  这些石头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盘曲转折,美好特出,像仙山,像轻云;有的端正庄重,巍然挺立,像神仙,像高人;有的细密润泽,像人工做成的带有玉柄的酒器;有的有棱有角、尖锐有刃口,像剑像戟。又有像龙的有像凤的,有像蹲伏有像欲动的,有像要飞翔有像要跳跃的,有像鬼怪的有像兽类的,有像在行走的有像在奔跑的,有像撄取的有像争斗的。当风雨晦暗的晚上,洞穴张开了大口,像吞纳乌云喷射雷电,卓异挺立,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当雨晴景丽的早晨,岩石山崖结满露珠,像云雾轻轻擦过,黛色直冲而来,有和善可亲堪可赏玩的。黄昏与早晨,石头呈现的形态千变万化,无法描述。概要地说,就是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弯弯曲曲,丛聚集缩,尽在其中。自然界的百仞高山,一块小石就可以代表;千里景色,一瞬之间就可以看过来,这些都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得到。这就是所以使牛公称心合意的地方。
  我曾经跟牛公近距离地仔细观赏这些太湖石,面对面地谈论:这是造物主有意所为的吗?是混沌凝结之后偶然而成为这样的?然而自从石头形状形成以来,不知道经过几千几万年,或者委身在海的一隅,或者沉在湖底,高者仅有数仞,重量近千钧,一旦不用鞭赶自己来了,没有腿也到了,争奇呈怪,成为牛公眼中之物;对它们牛公又像对待宾客朋友一样对待,像看待贤哲一样看待,像对宝玉一样重视,像对儿孙一样疼爱,不知道是牛公专心专意召唤来的吗?是让这些稀罕的东西有所归宿吗?谁不为此而来呢?一定是有原因的。
  这些太湖石有大有小,牛公将它们分作四等,分别以甲、乙、丙、丁表示,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分别刻在石头的背面,例如“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等等。啊呀呀,这些石头,如果不刻上记号,千百年以后散失在天地之内,转来移去,或隐或现,谁还能知道是谁的石头呢?写作这篇文章是要让将来跟我一样爱好石头的人,看到这些石头,读到这篇文章,知道牛公嗜好石头的原因。
  会昌三年五月丁丑日记。

文言文《太湖石记》相关文章

  • ·文言文《乐全先生文集》--  文言文《乐全先生文集》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
  • ·文言文《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出自文言文《诸葛亮论赏罚》,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注释】   政:政策;   谓:说的是 。   以:用来。   兴功:鼓励立功。   禁奸:杜绝奸邪的行为。   平:公平。  ...
  • ·文言文《诸葛亮论赏罚》--  文言文《诸葛亮论赏罚》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注释】   政:政策;   谓:说的是 。   以:用来。   兴功:鼓励立功。   禁奸:杜绝奸邪的行为。   平:公平。   均:同等。   ...
  • ·文言文《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出自文言文《诸葛亮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
  • ·文言文《诸葛亮论》--  文言文《诸葛亮论》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诸葛亮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早期作品,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是做过不少搜集思考的工作,有不少确当的论述,但还没有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作出符合于历史的评价。   【原文】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
  • ·文言文《越王之孙,有贤公子》--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出自文言文《秋阳赋》,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帷幄,暑至于温,寒至于...
  • ·文言文《秋阳赋》--  文言文《秋阳赋》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秋阳赋》是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苏轼仿照着汉赋的格式所填写的赋文。在本文中,苏轼借用西汉赋文中子虚和乌有的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从而表现作者自身的感情。而本文也已其才华横溢,哲理深刻而著称,成为苏轼的又一名作。   【原文】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
  • ·文言文《一瓢道人》--  文言文《一瓢道人》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化于澧州。澧之人,渐有得其踪迹者,语予云:“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馀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
  • ·文言文《太湖石记》--  文言文《太湖石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太湖石记》为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年)所作,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散文,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中一篇重要文献。   【原文】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
  • ·文言文《古之达人,皆有所嗜》--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出自文言文《太湖石记》,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
  • ·文言文《庐山草堂记》--  文言文《庐山草堂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庐山草堂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山水游记。此文先交代草堂的由来和位置,次写草堂的设置,再写住进草堂后的情景,然后正面记叙对山水的爱好和希望终老草堂的心情,最后附记移居、庆贺及作记等事。全文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酷爱山水癖好,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原文...
  • ·文言文《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出自文言文《庐山草堂记》,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
  • ·文言文《游太和山日记》--  文言文《游太和山日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十一日 登仙猿岭。十余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见所自来,而下流淙淙,地又属淅川。盖二县界址相错,依山溪曲折,路经其间故也。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
  • ·文言文《游天台山日记》--  文言文《游天台山日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
  • ·文言文《白居易传》--  文言文《白居易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
  • ·文言文《师鲁》--  文言文《师鲁》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
  • ·文言文《师鲁,河南人》--  《师鲁,河南人》出自文言文《师鲁》,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 ·文言文《太湖石记》--  文言文《太湖石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太湖石记》为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年)所作,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散文,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中一篇重要文献。   【原文】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