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蜀君子曰苏君

  《有蜀君子曰苏君》出自文言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 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①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之厚②,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③,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予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④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注释】
  ①茂才异等: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秀才称“茂才”。异等,特别优秀
  ②禀之厚:禀承深厚
  ③悫:诚实,谨慎
  ④汩:埋没
  【翻译】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wwW.SlkJ.oRG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子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对这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 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 平 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58岁。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命令有司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苏洵晚年喜欢《易》,曾说:“《易》的内容太深奥了,加上遗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一些儒生拿附会之说混淆它,去掉这些(附食之说)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显现出来了。“着有《易传》但没完成就死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镇乡可龙里。

文言文《有蜀君子曰苏君》相关文章

  • ·文言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文言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
  • ·文言文《顺德府通判厅记》--  文言文《顺德府通判厅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余尝读白乐天《江州司马厅记》,言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皆非其初设官之制.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那司马之职尽去,帷员与体在。余以隆庆二年秋,自吴兴改倅邢州.明年夏五月茬任,实司那之马政.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所谓司马之职尽去,真如乐天所云者。   而乐天又言: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
  • ·文言文《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出自文言文《简肃薛公墓志铭》,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
  • ·文言文《简肃薛公墓志铭》--  文言文《简肃薛公墓志铭》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
  • ·文言文《乞者赵生传》--  文言文《乞者赵生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
  • ·文言文《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出自文言文《王浚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
  • ·文言文《王浚传》--  文言文《王浚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
  • ·文言文《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出自文言文《王筠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
  • ·文言文《有蜀君子曰苏君》--  《有蜀君子曰苏君》出自文言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
  • ·文言文《伍被传》--  文言文《伍被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伍被,楚人也。或言其先伍子胥后也。被以材能称,为淮南中郎。是时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被为冠首。   久之,淮南王阴有邪谋,被数微谏。后王坐东宫,召被欲与计事。被曰:“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于是王怒,系被父母,囚之三...
  • ·文言文《伍被,楚人也》--  《伍被,楚人也》出自文言文《伍被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伍被,楚人也。或言其先伍子胥后也。被以材能称,为淮南中郎。是时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被为冠首。   久之,淮南王阴有邪谋,被数微谏。后王坐东宫,召被欲与计事。被曰:“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于是王怒,系被父母,囚...
  • ·文言文《钱乙传》--  文言文《钱乙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钱乙,字仲阳。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稍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
  • ·文言文《钱乙,字仲阳》--  《钱乙,字仲阳》出自文言文《钱乙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钱乙,字仲阳。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稍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
  • ·文言文《陈万年传》--  文言文《陈万年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
  • ·文言文《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出自文言文《陈万年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
  • ·文言文《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文言文《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武乡吴候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令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rd...
  • ·文言文《程知节传》--  文言文《程知节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以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在偃师城...
  • ·文言文《有蜀君子曰苏君》--  《有蜀君子曰苏君》出自文言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