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讳平,字秉之

  “君讳平,字秉之”出自《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前言】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原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注释】
  ①海陵:州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②谱:为……做家谱。
  ③器:器重。
  ④以:来...。
  ⑤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为宋名臣。
  ⑥郑文肃公:名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
  ⑦龃龉(jǔ yǔ):这里指政治意见不合。
  ⑧右武:崇尚武道。
  ⑨不仕:不出来做官。
  ⑩起:使……起。
  【翻译】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任泰州海陵县主簿的人。许君既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而著称于天下,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郑文肃公(郑戬的谥号)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
  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www.sLKJ.OrG困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数记的。然而,才辩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许君死时五十九岁,在仁宗嘉佑(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长子名瑰,没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户参军;三子名琦,任太庙斋郎;四子名琳,中了进士。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两个,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赏析】
  许平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剧。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全文议论较多,情调慷慨悲凉。

文言文《君讳平,字秉之》相关文章

  • ·文言文《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原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
  • ·文言文《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轼在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上台后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百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原文】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
  • ·文言文《凌虚台记》--  《凌虚台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凌虚台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   【原文】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 ·文言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出自《晁错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前言】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
  • ·文言文《晁错论》--  《晁错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
  • ·文言文《范增论》--  《范增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范增论》出自《古文观止》卷十,作者苏轼。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原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
  • ·文言文《五代史宦者传论》--  《五代史宦者传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五代史宦者传论》由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所写,该文通过论述宦官制度的各种弊端说明君主应提高警惕,防止宦官作乱于内而导致国家衰亡的道理。该文也是作者史论中的名篇之一。   【原文】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
  • ·文言文《送杨置序》--  《送杨置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
  • ·文言文《君讳平,字秉之》--  “君讳平,字秉之”出自《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前言】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原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
  • ·文言文《象祠记》--  《象祠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遗。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
  • ·文言文《灵博之山,有象祠遗》--  “灵博之山,有象祠遗”出自《象祠记》,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遗。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
  • ·文言文《麟之为灵,昭昭也》--  “麟之为灵,昭昭也”出自《获麟解》,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前言】   《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
  • ·文言文《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出自《范增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前言】   《范增论》出自《古文观止》卷十,作者苏轼。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原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
  • ·文言文《信陵君救赵论》--  《信陵君救赵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信陵君救赵论》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原文...
  • ·文言文《吴山图记》--  《吴山图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吴山图记》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所写的一篇文章,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原文】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
  • ·文言文《林逋隐居》--  文言文《林逋隐居》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桌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谓人曰:“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注释】   ①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文言文《林逋养鹤》--  文言文《林逋养鹤》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林逋常泛舟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应门延客坐,即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桌小船而归。盖逋以鹤飞为验也。   【注释】   1.畜:养。   2.纵:放。   3.之:主谓结构之间,无意。   4.泛舟:划船。   5.诸:众。   6.应门延客坐:开门邀请客人坐下。应门:开门。 ...
  • ·文言文《君讳平,字秉之》--  “君讳平,字秉之”出自《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前言】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原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