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麟解

  《获麟解》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
  ①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也叫“驼鹿”或“犴”。
  【翻译】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赏析】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www.sLKJ.OrG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文言文《获麟解》相关文章

  • ·文言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是骆宾王的代表作。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 ·文言文《外戚世家序》--  《外戚世家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外戚世家序是《史记·外戚世家》的序。《史记》中的外戚指帝王的后妃及其亲族。作者陈述三代的得失,论证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汉代自惠帝时起,后妃、外戚专权反复造成祸乱,因此作者本文是有所指的。但行文吞吞吐吐,大概有不便明言的苦衷。   【原文】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
  • ·文言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
  • ·文言文《五帝本纪赞》--  《五帝本纪赞》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五帝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文章,本为《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部分,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的见解。文章先总提有关五帝最早史料,接着写作者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作者论述的根据。文章不满两百字,言简意赅,曲折回环,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说明性的短文。   【原文】...
  • ·文言文《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对楚王问》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对楚王问》是宋玉面对他人的谗毁所作的自我辩解。此文以宋玉回答楚王提问的方式,通过设喻和比喻,表现宋玉的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的气质与品性。不过,该文风格虽然与宋玉的其他作品相同,但后人疑非宋玉自作。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
  • ·文言文《卜居》--  《卜居》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卜居”的意思是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相传为屈原所作,实际上是楚国人在屈原死后为了悼念他而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
  • ·文言文《颜斶说齐王》--  《颜斶说齐王》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齐宣王见颜斶》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文章写士人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争论国君与士人谁尊谁卑的问题。颜斶公开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它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与民主思想的抬头。颜斶拒绝齐宣王的引诱而返璞归真,既表现了士人不慕权势、洁身自爱的傲气与骨气,也...
  • ·文言文《诸稽郢行成于吴》--  《诸稽郢行成于吴》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
  • ·文言文《获麟解》--  《获麟解》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
  • ·文言文《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
  • ·文言文《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通篇将周公与时相两两作对照。只用一二虚字,斡旋成文。直言无讳,而不犯嫌忌。末述再三上书之故,曲曲回护自己。气杰神旺、骨劲格高。   【原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
  • ·文言文《与于襄阳书》--  《与于襄阳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于襄阳名頔,字允元,河南洛阳人,公元79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九月以工部尚书为山东道节度使。由于做过襄阳大都督,故称于襄阳。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秋冬之际,韩愈被任命署理国子临四门博士,正式在京师做官。博士职乃是闲官,地位不高,很难施展抱负,为此,他给于襄阳写信请求引荐。此信以士欲进身场名、建功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之功业盛名又须有...
  • ·文言文《与陈给事书》--  《与陈给事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与陈给事书》,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写给陈给事的信笺。陈给事即陈京。韩文公早年与陈有旧,可后来,韩文公被贬去广东阳山县当县令,而陈京却因精通礼仪得到了皇帝的欣赏。韩文公经“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后回到京师,可这时的陈京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和寡言。韩文公陷入迷惘的境地,认为陈京是念旧情的,他对自己的...
  • ·文言文《送石处士序》--  《送石处士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六月。作者韩愈。石处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透出石处士其人。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重点在一个“义”字上。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
  • ·文言文《箕子碑》--  《箕子碑》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箕子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为箕子庙写的碑文。箕子名胥余,曾任殷纣王太师之职,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一带),故后世称箕子。因劝谏纣王被囚。周灭殷之后,武王释放。据传说,箕子不愿仕周,遂逃亡到朝鲜,后周武王将朝鲜分封给箕子。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
  • ·文言文《严先生祠堂记》--  《严先生祠堂记》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 约写于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时期。文章短小精悍,仅二百多字。主题明确,议论充分,节奏明快,感情充沛。它虽不似作者自己写的《岳阳楼记》那样浩瀚雄浑,也不似刘禹锡的《陋室铭》那般纤巧明丽。但却以诚挚质朴的情愫,使人为之感动。   【原文】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
  • ·文言文《送杨置序》--  《送杨置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
  • ·文言文《获麟解》--  《获麟解》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