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

  文言文《完璧归赵》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完璧归赵》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wwW.slKJ.orG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翻译】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
  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鉴赏】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
  然而,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行哲理逻辑分析,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一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在他的此论中,他以散文创作面对政治、社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议论:“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是三者,文之大用也。”像这篇文章在散文类型里属于晰理类,具有论辩文的性质。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里表现出来。散文特征在语言上是求简与求精相结合的。所谓“求简”,就是字数、篇幅简要;所谓“求精”,就是语言精当,语意精辟。例如首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语言上求简与求精相结合,言简意赅地发表了作者的论点。该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该文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这里的“天”,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表面上与上文关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其实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因而,该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结合,定主宾之序、掌均变之衡,征节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驭圆缺参差,见开合呼应,求从顺言自然。审美上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王世贞在当时以文学、藏书而知名,为后七子中是最为独领风骚的文坛人物。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大致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特点,作者的行文艺术沉博幽深,气味雄厚;浅淡自然,清新有动;纵横捭阖,姿态横生;玄思独造,翻新出奇。虽不精于书写,但通晓书理,议论颇为精当。虽摹秦仿古,依旧自有特色。

文言文《完璧归赵》相关文章

  • ·文言文《坐井观天》--  文言文《坐井观天》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坐井观天:拼为zuò jǐng guān tiān。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原道》。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的反面角色。从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
  • ·文言文《苏武牧羊》--  文言文《苏武牧羊》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始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   1.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2.武:苏武  ...
  • ·文言文《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出自《望梅止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   1.魏武:曹操,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2.行役:带有任务而跋涉路途,这里指代部队行军。   3.失汲道:找不到取水的途径。   4.皆:全,都   5.乃:于是,就。   6.饶...
  • ·文言文《望梅止渴》--  文言文《望梅止渴》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望梅止渴的原意是:人听说可以吃梅子就会不由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凭空想来加以安慰。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   1.魏武:曹操,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2.行役:带有任务而跋涉路...
  • ·文言文《囫囵吞枣》--  文言文《囫囵吞枣》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引用为成语。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不求甚解。字面意思为:一下子吃掉一个枣。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
  • ·文言文《铁杵磨成针》--  文言文《铁杵磨成针》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 ·文言文《负荆请罪》--  文言文《负荆请罪》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
  • ·文言文《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出自《田忌赛马》,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
  • ·文言文《完璧归赵》--  文言文《完璧归赵》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完璧归赵》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
  • ·文言文《悬梁刺股》--  文言文《悬梁刺股》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是用来形容刻苦学习、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成语典故。   【故事】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
  • ·文言文《围魏救赵》--  文言文《围魏救赵》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原指战国齐国用围攻魏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赵国古都邯郸部队而使邯郸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
  • ·文言文《伯牙子期》--  文言文《伯牙子期》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伯牙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 ·文言文《空城计》--  文言文《空城计》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   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
  • ·文言文《天狗食月》--  文言文《天狗食月》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天狗食月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天狗食月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天狗食月三种。天狗食月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概述】   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 ·文言文《亡羊补牢》--  文言文《亡羊补牢》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释义】   因为羊圈的破损导致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典故】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
  • ·文言文《草船借箭》--  文言文《草船借箭》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   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
  • ·文言文《精卫填海》--  文言文《精卫填海》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
  • ·文言文《完璧归赵》--  文言文《完璧归赵》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完璧归赵》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