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出自《六国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Www.SlkJ.orG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文言文《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相关文章

  • ·文言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六国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 ·文言文《简文入华林园》--  文言文《简文入华林园》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原文如下:   【原文】   简文入华林园①,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处有濠、濮间想也②,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注释】   ①华林园:在建康台城,本是吴国的皇宫花园,东晋时又仿照洛阳的华林园修整过   ②翳(yì)然:形容荫蔽。濠:濠水。据《庄子·秋水》载:庄子和惠子到濠水的桥上游玩,觉得很快活,就认为河中...
  • ·文言文《顾悦妙喻》--  文言文《顾悦妙喻》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原文如下:   【原文】   顾悦①与简文②同年,而④发早白。简文曰:" 卿何以⑥先白?" 对曰:" 蒲柳 ③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⑤茂。"   【注释】   ①顾悦:晋代名士,字君叔,今江苏武进人。   ②简文:简文帝,名司马昱(公元320~372年),字道万。)(东)晋元帝少子。   ③蒲柳:即水杨,枝叶易凋。   ⑤弥:更加的意思   ④而:但是   ⑥何以:为什么   【翻译】  ...
  • ·文言文《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人朝》--  文言文《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人朝》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原文如下:   【原文】   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让在前①。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②。”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③。”   【注释】   ①桓宣武:桓温,初为驸马都尉,后任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官至大司马,谥宣武。更(gēng)相:互相。更,交替。   ②“伯...
  • ·文言文《桓公北征,经金城》--  “桓公北征,经金城”出自《桓公叹柳》,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①,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该然流泪②。   【注释】   ①桓公:桓温。桓温在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伐燕。金城:地名。南琅邪(láng yá)郡郡治。桓温在咸康七年(公元341 年)任琅邪国内史镇守金城。到伐燕时已过了快三十年。围:两...
  • ·文言文《桓公叹柳》--  文言文《桓公叹柳》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原文如下:   【原文】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①,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该然流泪②。   【注释】   ①桓公:桓温。桓温在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伐燕。金城:地名。南琅邪(láng yá)郡郡治。桓温在咸康七年(公元341 年)任琅邪国内史镇守金城。到伐燕时已过了快三十年。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
  • ·文言文《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  文言文《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原文如下:   【原文】   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①。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②。褚曰:“真长,何以处我?”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③。”   【注释】   ①何骠骑:何充,东晋康帝时任骠骑将军。康帝死后,穆帝即位,何充任宰相,辅佐朝政。褚公:诸衷(见《德行》第34 则注①),任徐、兖二州...
  • ·文言文《扇不在新》--  文言文《扇不在新》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原文如下:   【原文】   庾稚恭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①。侍中刘劭曰:“柏梁云构,工匠先居其下②;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③。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注释】   ①“庾稚”句:按《晋书》载,献扇一事出于庾稚恭的哥哥庚怿。庚怿任豫州刺史,曾把白羽扇献给晋成帝。毛扇,羽...
  • ·文言文《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出自《六国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
  • ·文言文《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出自《六国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
  • ·文言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出自《六国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 ·文言文《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出自《六国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 ·文言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自《马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 ·文言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文言文《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出自《马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文言文《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出自《马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 ·文言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出自《马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 ·文言文《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出自《六国论》,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