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经第三

【原文】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①,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②,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③,申以《九邱》,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埏④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⑤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注释】
①象天地:即取象于天地。取象,即效法。
②洞:深通。奥区:神秘渊深的地区。
③《八索》:相传是讲八卦的书。
④埏:和泥制瓦,比喻文章的教化作用。
⑤吐纳:偏义复词,即言论,这里指著作。
【翻译】
说明天、地、人三才经常的道理的书籍叫“经”。所谓“经”,就是永恒的、绝对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的教导。圣人创制经典,取法于天地,证验于鬼神,探究事物排列的秩序,从而制定出人伦纲纪。这样的经典,可以说是深入到了人类灵魂的深处,探究掌握了文章的根本。三皇时出现的《三坟》,五帝时出现的《五典》,加上《八索》《九丘》这些经典,因为时代绵延久远,流传越来越不清楚,后来的著作也纷糅杂乱。自从经过孔夫子对古书的删削整理,这些经典才放射出光辉。于是《周易》的意义由《十翼》来发挥,《尚书》中标立了“七观”,《诗经》中列出了“四始”,《礼记》确定了五种主要的礼仪,《春秋》提出了五项条例。所有这些,在内容上既能陶冶人的性情,在用辞上也可称为写作的典范。因此,它能启发学习,培养正道,这些作用永远历历分明。然而自然之道的精神又十分的微妙,圣人的见解十分的高深,而且他们的道www.SlKJ.Org德学问高超,因此他们的著作就能体现出深刻的自然之道。这就好比千万斤重的大钟,不会发出细微的响声一样。
【原文】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①,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②,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③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④,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制⑤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⑥,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⑦,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槃深⑧,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注释】
①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爱好《周易》,读《周易》折断了编串竹简的牛皮三次。韦,熟牛皮。古代用熟皮来做绳编连竹简。
②训诂(ɡǔ):解释古语,这里作古语解。茫昧:不明白。
③昭灼:明显、明亮。
④藻辞:使文辞有文采。谲喻:比喻婉转。
⑤制:体制。
⑥婉章志晦:“婉而成章”、“志而晦”,是《春秋》写作的五项条例中的两条。
⑦诡:深奥难懂。
⑧柢(dǐ):根。槃:同“盘”,盘曲、回绕。
【翻译】
《周易》是专门研究自然变化的道理的,它十分的精深细微,并且完全可以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所以《系辞》里说:“它的旨意远深,言辞有文采,它的语言中肯符合实际,它讲的事理隐晦难懂。”孔子读这部书时,穿订竹简的牛皮条都读断了三次,可见这部书是圣人深奥哲理的宝库。《尚书》主要记的是先王的谈话,只是它的文字难懂,读起来不易理解,但是只要通过《尔雅》这部工具书,懂得了古代的语言,那它的意思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尚书》的论事,像日月那样明亮,像星辰那样清晰。”这就是说《尚书》记得很清楚明白。《诗经》主要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同《尚书》一样不易理解,里面有《风》《雅》等不同类型的诗篇,写作采用了比、兴、赋等写作手法,文辞华美,比喻委婉,诵读起来就会感受到它温柔敦厚的特点,所以《诗经》是最切合圣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的了。《礼经》可以建立体制,它根据实际需要来制定法规,各种条款非常详细,为的是执行起来明确有效,即使任意从中取出一词一句,没有不是十分珍贵的。《春秋》辨析事理,一个字便能表现它赞誉和批判来。例如关于“石头从天上落到宋国的有五块”“六只鹤鸟退着飞过宋国的都城”的记载,就以文字的详尽来显示写作的技巧;又关于“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的记载,就用先后秩序的不同来显示了作者区分主次的意思;《春秋》用委婉曲折、用意隐晦的方法写成,确实有很深刻的含义。《尚书》虽则读起来文辞似乎深奥,但一寻究它的内容,道理却明白易懂;《春秋》的文辞似乎很容易通晓明白,但当你要探访它的意义时又深奥难懂了。由此可见,这就是圣人的文章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形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经书和树一样根柢盘结深固,枝长就会叶茂,言辞简约而包含的意义丰富,取事平凡而喻理远大。所以虽然这些著作历时久远,但意义却日日新颖,后世学者去追求探取一点也不迟晚,前代先贤用了很久也不嫌过早。经书的作用好比泰山的云气使雨水洒遍天下,黄河的河水灌溉千里沃野一样啊!
【原文】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①;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②,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③,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若禀经④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⑤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⑥,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⑦。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⑧。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注释】
①《书》发其源:《书》指《尚书》。《尚书》的诰、誓等和上述文体关系紧密。
②铭:刻在器物上记功或者自警的作品。诔:哀悼死者的作品。箴(zhēn):对人进行告诫规劝的作品。祝:祷告神明的作品。
③启疆:开拓疆域,这里指扩大文章范围。
④禀经:接受经书的榜样。禀,接受。
⑤仰:应作“即”,即,靠近。
⑥直:唐本作“贞”,正之意。回:邪。
⑦淫:过度。
⑧符采相济:符采,玉石的横纹。济,帮助。这里以玉和纹的关系比喻德行、忠诚、信义与文章的关系。
【翻译】
因此,论、说、辞、序等体裁都从《周易》开始;诏、策、章、奏等体裁都发源于《尚书》;赋、颂、歌、赞等体裁以《诗经》为根本;铭、诔、箴、祝等体裁,都从《礼记》开端;纪、传、盟、檄等体裁都以《春秋》为根源。它们都为文章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替文章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所以任凭诸子百家如何的驰骋踊跃,但终于还是超不出经书的范围。如果根据经书的体式去制定各种体裁的文章格式,参照“五经”雅正的词汇来丰富写作的语言,那作文就像靠近矿山冶炼,在海边熬煮海水制盐一样啊!所以,如果做文章能够学习“五经”,这样的文章具有六种特点:一是思想感情深挚而不诡谲,二是文风纯正而不杂乱,三是叙事真实可信而不虚诞,四是义理正直而不歪曲,五是文体简约而不繁杂,六是文辞华丽而不过分。扬雄用玉石之有雕琢才能成玉器做比喻,说明“五经”里也应包含着文采。人的德行决定文章的好与坏,而德行又是通过文辞才得以表现而加以流传,孔子的文辞、德行、忠诚、信义这“四教”中,将文辞放在了首位,正如玉石必须有精致的花纹一样,相济相成,文辞也必须与德行、忠诚、信义三者互相结合。后来人们勉励道德、树立声名,都向圣人学习,只是于文章的写作方面却很少向圣人的经典学习。所以楚辞就比较艳丽,汉赋就过度地侈华,它们的弊病流传下来,越发展越厉害,其势不可回还。纠正这些错误,使文风回归到经书的正路上去,不是就正确了吗?
【原文】
赞曰:三极彝训,训深稽①古。致化归一,分教斯五。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②乎,群言之祖。
【注释】
①稽:查究。
②渊:深。铄:同“烁”,光亮。
【翻译】
总结:
经书阐述了天、地、人三才的常道,
道理深刻又稽考到远古。
教化民众是它们总的目的,
分类教导分为五经。
它们真是培养人性灵的巨匠,
它们真是探究文章奥秘的宝库。
多么精微,多么灿烂啊,
真是一切文章的宗祖。
【评析】
《宗经》和上一篇《征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圣人的思想观点是通过经典呈现出来的,所以要想学习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向圣人学习写作也必须通过经书。
全篇分三部分:一、概述诸经的基本情况及其教育作用;二、介绍“五经”写作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就;三、说明必须宗经的原因。从经书和后代各种作品的关系看,刘勰认为各种文体都起源于经书;文章能够宗经,就会有六种好处,否则就会出现楚汉以后的文章创作过分追求形式的流弊。

宗经第三相关信息

  • ·《征圣第二》--【原文】 夫作者①曰圣,述者②曰明。陶铸③性情,功在上哲④,夫子⑤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⑥辞矣。先王圣化⑦,布在方册⑧;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⑨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⑩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11;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12:此事迹13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14,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5”;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16”:此修身贵文之征也。...
  • ·《原道第一》--【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
  •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出自当代毛泽东的古诗作品《采桑子·重阳》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
  •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出自当代毛泽东的古诗作品《采桑子·重阳》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出自当代毛泽东的古诗作品《采桑子·重阳》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
  •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出自当代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水调歌头·游泳》第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   ...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当代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水调歌头·游泳》第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   ...
  •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出自当代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水调歌头·游泳》第三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 ·《宗经第三》--【原文】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①,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②,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③,申以《九邱》,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埏④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⑤
  • ·《正纬第四》--【原文】 夫神道阐幽①,天命微显②,马龙③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④。故《系辞》⑤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⑥之”,斯之谓也。但世复⑦文隐,好生矫诞⑧,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注释】 ①神道:自然之道。阐幽:与“微显”相对,即幽阐,深奥的要使它明显。阐,明;幽,深、隐。 ②天命:自然界的法规。微显:微,幽深;显,明现。 ③马龙:像马的龙。相传马龙从黄河里负图而出,伏羲照着河图制成了八...
  • ·《辨骚第五》--【原文】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①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②,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涅而不缁③,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④,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
  • ·《明诗第六》--《明诗》是《文心雕龙》的第六篇。本篇主要讲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及其写作特点。楚辞、乐府、歌谣等其他形式的诗歌,《文心雕龙》中另以专篇论述。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诗的含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一段)。第二部分讲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情况,分四个阶段:一、追溯诗的起源和先秦诗歌概况(第二段),二、讲汉代诗歌的发展及五言诗的起源(第三段),三、讲建安和三国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第四段),四、讲...
  • ·《乐府第七》--【原文】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①,爰及皇时。自咸英②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③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④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⑤,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⑥,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⑦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⑧,必歌九德;故能情感...
  • ·《诠赋第八》--【原文】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①也。昔邵公称公卿②献诗,师箴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③。”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④。总其归涂,实相枝干。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⑤。 【注释】 ①体物:体察、描绘事物。志:情思。 ②公卿:指王朝高级官吏。 ③“登高能赋”二句:《毛传》中说,有“升高能赋”等九种本领,才“可以为大夫”。...
  • ·《颂赞第九》--【原文】 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喾之世,成墨①为颂,以歌九韶。自商已②下,文理允备。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风雅序人③,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鲁国以公旦次编④,商人以前王追录,斯乃宗庙之正歌,非宴飨之常咏也。时迈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规式存焉。夫民各有心,勿壅惟口⑤。晋舆之称原田,鲁民之刺裘革,直言不咏,短辞以讽,丘明子高,并谍为诵...
  • ·《祝盟第十》--【原文】 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昔伊耆始蜡①,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②田云:“荷此长耜③,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④,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 ·《铭箴第十一》--【原文】 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成汤盘盂,着日新之规,武王户席①,题必戒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②;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盖臧武仲之论铭也,曰:“天子令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③。”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④,令德之事也;吕望铭功于昆吾,仲山镂绩于庸器⑤,计功之义也;魏颗纪勋于景钟,孔悝表勤于卫鼎,称伐之类也。若乃飞廉有石椁...
  • ·《宗经第三》--【原文】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①,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②,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③,申以《九邱》,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埏④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