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2)。良弓之子,比学为箕(3)。始驾者反之(4),车在马前(5)。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冶:冶铸金属的工匠。裘:皮衣。(3)弓:这里指造弓的匠人。箕:簸箕。(4)始驾:开始训练小马驾车。(5)车在马前:意思是说小马跟在车后,习惯之后才到前面开始驾车。
  【翻译】
  优秀冶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皮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簸箕。刚开始训练小马在车后,车在它前面。君子懂得了这三件事中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读解】
  心急吃不了热汤圆,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欲速则不达。这些俗语说的道理都是做事情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直至达到目的。
  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事情,学习自然也不能例外。就算是天才,有些必须经过的阶段也不可能超越,充其量只WWw.slKJ.Org不过比一般的人走得快一些,遇到的障碍少一些而已。
  也许有的人会举出集中突击获得成就的例子。是的,确实存在这种情形。但是。集中突出所掌握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可能牢固地在心中扎下根。如同阵雨虽然细小,却无孔不入,及至渗透到最深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相关信息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原文】   记问之学(2),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3)!力不能问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见。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记问:凭记忆力掌握知识。(3)听语: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   【翻译】   只凭记忆力掌握书本上的各种知识,这种人不够资格当教师。当教师的人,一定要善于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能够予以解名三没有提问的能力时,老师才加以开导。如果老师开导了还是不懂,暂...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2),又从而庸之(3)。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4),先其易者,后其节目(5),及其久也,相说以解(6)。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7)。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3)庸:功劳。④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5)节:树的...
  •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2)。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③:当其为尸(4),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5),所以尊师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严:尊敬。③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其臣。(4)尸:祭主。⑤诏;召见。   【翻译】   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②,而知其美恶(3),然后能博喻(4)。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3)。”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至学:求学、③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④博喻:广泛晓喻。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四代:指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
  • ·《善歌者》--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2),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臧;善。   【翻译】   善于唱歌的人,能够感动人心,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够启发人心,使学者随着他的意愿来学习。这样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微,少用譬喻而使人容易明白;这可以说是善于使学生随其志向来进行学习。   【读解】   ...
  • ·《学者有四失》--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长(zhang):助长。   【翻译】   学生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可能错在贪多,可能错在求少,可能错在不专注,可能错在不求进取。这四种果实产生的原因,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
  •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2),当其可之谓时(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4),相观而善之谓摩(5)。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6);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7);燕辟废其学(8)。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9),道而弗牵(10),强而弗抑(11),开而弗达(12)。...
  •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2),多其讯言(3),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4)。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5),其求之也佛(6)。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7),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8)。教之不刑(9),其此之由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呻: 诵读。占:同“苫”,竹简。毕:竹简。占毕:这里指课本。③讯;告知。多其讯言:一味灌输知识。(4) 及:急于,追求。数:同&...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2)。良弓之子,比学为箕(3)。始驾者反之(4),车在马前(5)。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冶:冶铸金属的工匠。裘:皮衣。(3)弓:这里指造弓的匠人。箕:簸箕。(4)始驾:开始训练小马驾车。(5)车在马前:意思是说小马跟在车后,习惯之后才到前面开始驾车。   【翻译】   优秀冶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皮衣。优秀弓匠的
  •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2)。鼓无当于无声(3),五声弗得不知;水无当于五色(4),五声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5),五声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6),五服弗得不亲。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丑:比。比物丑类:比较同类事物,以做到触类旁通。(3)当:比得上。声: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微、羽五大音阶。(4)五色:青、黄、赤、白、黑五中颜色。(5)五官:指人体的耳、目、鼻、口、心五种...
  • ·《大德不官,大德不器》--  【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德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2)。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3)。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4),此之谓务本。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大时:天时。(3)本:根本。(4)委:众水汇集之处。   【翻译】   君子说:道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一种官职;懂得大道理的人不局限于一定的用处;最讲诚信的人不必靠立约来约束;天有四时而不只有一季。能懂得...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2),谓之音。比而乐之(3),及干戚羽旄(4)。谓之乐。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篇》。《乐记》是中国古代有关音乐和文艺理论的专着,其中讨论了音乐和文艺的起源、效果、作用等重要问题。据传,《乐记》原本有二十三篇,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十一篇。(2)方:道这里指条理次序。(3)...
  •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2);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3);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4);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5);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噍(jiao)以杀(shai):急迫短促。(3)啴(chan)以缓:舒展和缓。(4)发:振奋。散:奔放。(5)廉:端正方直。   【翻译】 ...
  • ·《礼以道其志》--  【原文】   礼以道其志(2),乐以和起声(3),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4)。礼、乐、政,其极一也(5),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6)。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道:同“导”,诱导。。(3)和其声:意思是说调节人们的情感。(4)奸:邪恶。(5)极:最终目的。(6)出:实现。智到2:智国平天下的的道理。   【翻译】   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同意人...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原文】   凡人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2),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3),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4);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文:这里指条理。(3)治世:太平盛世。(4)乖:违背。   【翻译】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所以太平盛世...
  • ·《乐者,通伦理者也》--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2)。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指引,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而治道备矣(3)。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4)。礼乐皆得,谓只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只隆,非极音也(5)。食飨之礼(6),非致味也(7)。清庙之瑟(8),朱弦而疏远(9),一倡而三叹(10),大飨...
  • ·《乐者,天地之和也》--  【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2)。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3),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4)。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5)。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6),越于声音(7),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暴:越出正道。。(3)论伦无...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2)。良弓之子,比学为箕(3)。始驾者反之(4),车在马前(5)。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冶:冶铸金属的工匠。裘:皮衣。(3)弓:这里指造弓的匠人。箕:簸箕。(4)始驾:开始训练小马驾车。(5)车在马前:意思是说小马跟在车后,习惯之后才到前面开始驾车。   【翻译】   优秀冶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皮衣。优秀弓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