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常林欢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呃喔鸡鸣早。
  【注释】
  ⑴咬咬:一作“交交”。
  ⑵呃喔:一作“咿喔”。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纪念庄恪太子李永的。太子永之冤死,其罪状莫得而知,其中也许就有他不善于治理这一条。当年朝廷逼温庭筠检举太子,此诗也许就是他的回答。顾嗣立在案语中说:“《唐书·乐志》:《常林欢》,疑宋、梁间曲。宋、梁之世,荆、雍为南方重镇www.slkj.org,皆皇子为之牧。”不知当时太子永是否有封地,按说太子是都有封地的。有则当纪实以歌颂之;没有,则是为了纪念太子而设的理想国。前者可能性较大。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就很好理解了。
  “宜城”点明地点,在荆州北,是出酒的地方。刘孝仪《谢酒启》:“奉教垂赐宜城酒四器。”又李肇《国史补》:“酒则宜城之九酿。”可见常林这个地方本是出酒的。但这也许只是为了扣题,并非实指。总之,封地而已。出酒,并不等于就有酒。而“酒熟”,有酒了,实际是写城市的繁华。人民富有了,才有粮食可以酿酒,这才有酒可熟。古时多禁酒,以其耗费粮食;故私酿往往科以重刑。而“宜城酒熟”,则经济之繁荣可见。以此作为政治、经济的富庶之写照,可以说是十分典型的。
  “花覆桥”,这是写驻地环境之优美。花繁于园圃,这不足为奇。而花覆桥便有特色了。桥尚如此,人行花中,则可见宜城真个是一个花花世界。不仅富庶,亦且美丽。七个字,直画出一个花天酒地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自不待言。
  以出句写“宜城”的街道之中心,而以对句写它的四周。晴沙、碧水,绿头鸭在那白沙碧水间嬉戏,快乐地欢叫着。有水、有鸭,自有人家,自有麦浪黄花,竹篱茅舍,把个城乡交接界写得很美。这个城市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非常自在。以这来写环境之安定,给人的印象因近自然而极为深刻。
  首联写城市,次联写乡下。“秾桑”,形容桑树的叶子肥茂,表示了这里风调雨顺,一片生机。《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正是这秾桑的样子。而“秾桑绕舍”,这里还写出了儒家的理想。《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说明蚕丝事业的发达。这也反映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也反映了国家工农业的发达。“麦如尾”,是说小麦的穗儿壮实得像狗尾巴。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科技之水平,品种之优良,田间管理的良好,农夫耕作之及时。这桑园,这农田,无不反映了农村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是外景。
  再看农村的家庭状况:“幽轧鸣机”,一“幽”一“鸣”,写出了纺线车幽幽的如咽如诉的嗡嗡声、织机的刮达刮达的噪声,正是一片男耕女织的太平景象。其实中国早就注意了农副并举,各尽所能的。更妙在作者还点出了梁间作巢的双燕。有了燕子双双,没战火自不待说了,燕子的繁衍,其实也是农业兴旺的一种反映。它几乎是最好的农业植保员。
  这选景是十分准确的。所谓准确,不是写得形象,更主要的是它典型,非此不足以代表。城乡都写了,作者似乎有意要写一写交通。交通的发达,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进步的标志。在荆门大道上,特特的马蹄声不绝于耳。他不写贩夫、手推车,而独着意于马,是因为马华贵,非贩夫推车可比。车马之多,就反映出这个地域有较高的文明,以及经济的繁荣富庶。它所勾画出的是一条生活优裕、人物文雅的文明交流线。而不仅是一条为之而挣扎的生命线。整首诗都是一句写几层意思,唯独在这里,他不惜以一整句来写马,因为这是重点,不惜用墨如泼。
  陆路写了写水路。上句是舍驿道不写而写驿道上的载运工具:马。这里作者换了一副笔墨:舍载运工具之舟楫不写而写水路之水。荆州为古蛮邦,故水也就是蛮水。然而在太子的治下,“蛮水扬光”了。作者特地用一“扬”字,这一主动感,就不仅写出了波光之粼粼,水之丰润,而且这水似乎人格化了。因为这一“扬”,便使它充满了自豪感而显得似有意地在那里炫耀它的波光。它也值得炫耀:水色一碧,有如大草原。一碧万顷,阳光闪烁,色彩是十分开阔而又柔和绚丽的。有如此丰富的水域,自然舟楫之便,樯橹之密,灌溉沟渠之四通八达,自不待言了。开阔的水面上点缀着点点白帆,这又是一幅富饶美丽的水乡景象。不止交通便捷,鱼米也丰富。给凡笔来描写,一定舍水而写舟。其实有了水,舟自在人的意料之中,则不需要再费笔墨。这又足见温庭筠艺术之精湛。
  结句用人事来管总。这里作者用了“东家”,可见他所说的是旅店。旅店之豪华俭涩,是可以看出一个地方人物之面貌的。荐即衾被,他这里的旅店,卧具都是锦制的,房中还有金属的香炉,燃着薰香,则这服务之水平也就很高了。而且“梦正长”,睡得如此安稳,没有“有吏夜敲门”的惊搅。从这个角度看,同样反映出了宜城经济繁华、人民安定之盛况。正是好梦初长,无如鸡叫了,作为他,又要赶路了,这一句似实写,其实正是情语。为上所有的赞辞作结。正写出了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好的地方,无奈夜不能长,而不得不要离开它了。写出了依恋,也许暗示着前途之不好。
  是赞宜城(如果是太子之治所),而实则意含对其他城市之贬抑(而那正是皇帝的治下)。
  诗人写诗,在审题时,必定要运意。他为了表达对于太子的欣慕,是以选了这么一个“欢歌”——情歌的表达形式,以寓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内容则全是对于这一城市的歌颂,歌其治,当然是在赞美当政者的了。在当时那种政治高压下,连皇太子都不能保全的情况下,他要逆潮流而动,是以于选题目到整个内容的安排,都不能不用心良苦。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相关信息

  •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常林欢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呃喔鸡鸣早。   【注释】   ⑴咬咬:一作“交交”。   ⑵呃喔:一作“咿喔”。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纪念庄恪太子李永的...
  • ·《吴江澹画水连空,三尺屏风隔千里》--  “吴江澹画水连空,三尺屏风隔千里”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吴苑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   吴江澹画水连空,三尺屏风隔千里。   小苑有门红扇开,天丝舞蝶共徘徊。   绮户雕楹长若此,韶光岁岁如归来。   【注释】   ⑴澹:即“淡”。   ⑵红扇:一作“门扇”。   ⑶共:一作“俱”。   【赏析】   “锦...
  • ·《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  “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吴苑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   吴江澹画水连空,三尺屏风隔千里。   小苑有门红扇开,天丝舞蝶共徘徊。   绮户雕楹长若此,韶光岁岁如归来。   【注释】   ⑴澹:即“淡”。   ⑵红扇:一作“门扇”。   ⑶共:一作“俱”。   【赏析】   “锦...
  •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拂舞词》,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桌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注释】   ⑴谹谹:一作“肱肱”。   ⑵二十三:一...
  •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拂舞词》,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桌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注释】   ⑴谹谹:一作“肱肱”。   ⑵二十三:一...
  •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鳞不动春塘满》--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鳞不动春塘满”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照影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鳞不动春塘满。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鲜红稚俱含颦。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注释】   ⑴金鳞:一作“金鲜”。   ⑵翠鲜:一作“翠鳞”。   ⑶为:一作“谓”。   【赏析】   这...
  •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照影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鳞不动春塘满。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鲜红稚俱含颦。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注释】   ⑴金鳞:一作“金鲜”。   ⑵翠鲜:一作“翠鳞”。   ⑶为:一作“谓”。   【赏析】   这...
  • ·《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  “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黄昙子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参差绿蒲短,摇艳云满塘。   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   萋芊小成路,马上修蛾懒。   罗衫褭回风,点粉金鹂卵。   【注释】   ⑴云:一作“春”。   ⑵小成:一作“小城”。   ⑶回风:一作“向风”。   【赏析】   这一首诗恰像一幅美女春郊骑马图。   前景...
  •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常林欢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呃喔鸡鸣早。   【注释】   ⑴咬咬:一作“交交”。   ⑵呃喔:一作“咿喔”。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纪念庄恪太
  •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塞寒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翦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注释】   ⑴燕弓:燕地产的名弓。劲:强有力,这里指燕弓本来就...
  •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塞寒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翦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注释】   ⑴燕弓:燕地产的名弓。劲:强有力,这里指燕弓本来就...
  •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塞寒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翦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注释】   ⑺榆关:又作渝关,即今山海关;一作“榆林&rdquo...
  •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塞寒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翦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注释】   ⑺榆关:又作渝关,即今山海关;一作“榆林&rdquo...
  •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故城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   雉声何角角,麦秀桑阴闲。   游丝荡平绿,明灭时相续。   白马金络头,东风故城曲。   故城殷贵嫔,曾占未来春。   自从香骨化,飞作马蹄尘。   【注释】   ⑴故城:指南北朝时刘宋都城建康城,即今南京市。   ⑵堤西:一本作“堤上”。雉子斑:色彩斑斓的锦鸡。 ...
  • ·《雉声何角角,麦秀桑阴闲》--  “雉声何角角,麦秀桑阴闲”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故城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   雉声何角角,麦秀桑阴闲。   游丝荡平绿,明灭时相续。   白马金络头,东风故城曲。   故城殷贵嫔,曾占未来春。   自从香骨化,飞作马蹄尘。   【注释】   ⑴故城:指南北朝时刘宋都城建康城,即今南京市。   ⑵堤西:一本作“堤上”。雉子斑:色彩斑斓的锦鸡。 ...
  •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春洲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   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寐。   紫骝蹀躞金衔嘶,堤上扬鞭烟草迷。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注释】   ⑴蛾翠:中国古代妇女画眉常用黛色(青黑色),似山色,所以也常把眉比作山。这里反用此意,把山色比作眉色。   ⑵绿湿:指绿色植物被...
  • ·《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寐》--  “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寐”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春洲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   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寐。   紫骝蹀躞金衔嘶,堤上扬鞭烟草迷。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注释】   ⑴蛾翠:中国古代妇女画眉常用黛色(青黑色),似山色,所以也常把眉比作山。这里反用此意,把山色比作眉色。   ⑵绿湿:指绿色植物被...
  •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常林欢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呃喔鸡鸣早。   【注释】   ⑴咬咬:一作“交交”。   ⑵呃喔:一作“咿喔”。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纪念庄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