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生查子·独游西岩》,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翻译】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鉴赏】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www.slkj.org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升华。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相关信息

  •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生查子·独游西岩》,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
  • ·《白苹满桌归来晚。秋着芦花一岸霜》--  “白苹满桌归来晚。秋着芦花一岸霜”出自宋朝诗人苏庠的作品《清江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满桌归来晚。秋着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释】   ⑴属玉:鸀,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   ⑵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⑶白苹:即白苹,水草。桌:桨。   ⑷林樾:...
  •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出自宋朝诗人苏庠的作品《清江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满桌归来晚。秋着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释】   ⑴属玉:鸀,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   ⑵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⑶白苹:即白苹,水草。桌:桨。   ⑷林樾:...
  • ·《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出自宋朝诗人向子諲的作品《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释】   ⑸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   ⑹三关: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荣征辽,收复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这。三关&rdq...
  •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出自宋朝诗人向子諲的作品《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释】   ⑸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   ⑹三关: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荣征辽,收复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这。三关&rdquo...
  • ·《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出自宋朝诗人向子諲的作品《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释】   ⑴阮郎归:词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⑵鄱阳:地名,今江西鄱阳。   ⑶江...
  •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出自宋朝诗人向子諲的作品《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释】   ⑴阮郎归:词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⑵鄱阳:地名,今江西鄱阳。   ⑶江南...
  •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作品《后催租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注释】   ⑤家口:家...
  •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生查子·独游西岩》,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
  •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出自宋朝诗人程颢的作品《游月陂》,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释】   ①月陂(bēi)月形的池塘   ②堤:堤岸   ③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④中天:天空   ⑤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⑥无端:没有头绪 ...
  •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出自宋朝诗人程颢的作品《游月陂》,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释】   ①月陂(bēi)月形的池塘   ②堤:堤岸   ③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④中天:天空   ⑤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⑥无端:没有头绪 ...
  •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出自宋朝诗人张耒的作品《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释】   ①气:气氛   ②清:冷清   ③甘:甘心   【翻译】   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
  •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出自宋朝诗人张耒的作品《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释】   ①气:气氛   ②清:冷清   ③甘:甘心   【翻译】   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
  •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题扬州禅智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释】   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北朝梁王籍...
  •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题扬州禅智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释】   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北朝梁王籍...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题扬州禅智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释】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
  •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题扬州禅智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释】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
  •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生查子·独游西岩》,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