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出自唐朝诗人祖咏的古诗词作品《望蓟门》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一望:一作“一去”。客:诗人自称。
  ⑶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⑸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⑺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翻译】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wWw.sLkJ.org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相关信息

  •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出自唐朝诗人祖咏的古诗词作品《望蓟门》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
  •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出自唐朝诗人祖咏的古诗词作品《望蓟门》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
  •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出自唐朝诗人崔颢的古诗词作品《行经华阴》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释】   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   ⑵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
  •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出自唐朝诗人崔颢的古诗词作品《行经华阴》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释】   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   ⑵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
  •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出自唐朝诗人崔颢的古诗词作品《行经华阴》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释】   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   ⑵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
  •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出自唐朝诗人崔颢的古诗词作品《行经华阴》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释】   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   ⑵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
  •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古诗词作品《章台夜思》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   ⑴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⑵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
  •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古诗词作品《章台夜思》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   ⑴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⑵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
  •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出自唐朝诗人祖咏的古诗词作品《望蓟门》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
  •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出自唐朝诗人祖咏的古诗词作品《望蓟门》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
  •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词作品《送魏万之京》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词作品《送魏万之京》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
  •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词作品《送魏万之京》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
  •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词作品《送魏万之京》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登金陵凤凰台》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登金陵凤凰台》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登金陵凤凰台》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
  •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出自唐朝诗人祖咏的古诗词作品《望蓟门》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