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出自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省试湘灵鼓瑟》,其古诗全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
  ⑴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⑵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⑶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⑷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空:一作“徒”。
  ⑸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⑹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
  ⑺杳冥:遥远的地方。
  ⑻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来:一作“成”。
  ⑼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⑽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⑾人不见:点灵字。
  ⑿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翻译】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鉴赏】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Www.SLkJ.OrG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
  中间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征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莫非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莫非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相关信息

  •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
  •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出自唐朝诗人刘叉的作品《偶书》,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释】   ⑴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⑵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   ⑶磨损:一作“磨尽”   【翻...
  •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出自唐朝诗人刘叉的作品《偶书》,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释】   ⑴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⑵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   ⑶磨损:一作“磨尽”   【翻...
  •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出自唐朝诗人雍裕之的作品《农家望晴》,其古诗全文如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翻译】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鉴赏】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
  •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出自唐朝诗人雍裕之的作品《农家望晴》,其古诗全文如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翻译】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鉴赏】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
  •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陇西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
  •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陇西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出自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省试湘灵鼓瑟》,其古诗全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   ⑴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⑵鼓:一作“拊”。云和
  •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释】   ⑴程延:一作“程近”,事迹不祥,诗人的诗友。   ⑵簟:竹席。   ⑶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澹月华:月光淡荡。澹,漂动。   ⑷星河:即银河。   ⑸...
  •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释】   ⑴程延:一作“程近”,事迹不祥,诗人的诗友。   ⑵簟:竹席。   ⑶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澹月华:月光淡荡。澹,漂动。   ⑷星河:即银河。   ⑸...
  •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作品《戏赠友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注释】   ①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   ②縻绠:绳索。 陈三立《江行杂感》诗之一:“中宵镫火辉,有涕如縻绠。”   ③同怀人:即志同道合之人   【...
  •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夜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释】   1、蛩:蟋蟀。   【翻译】   蝗虫鸣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隔着窗子知道下起了夜雨,(是因为)芭蕉先发出了声音。   【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夜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释】   1、蛩:蟋蟀。   【翻译】   蝗虫鸣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隔着窗子知道下起了夜雨,(是因为)芭蕉先发出了声音。   【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江夏别宋之悌》,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   ⑴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   ⑵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翻译】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
  •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江夏别宋之悌》,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   ⑴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   ⑵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翻译】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
  •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江夏别宋之悌》,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   ⑶将:与。   ⑷谷鸟:山间或或水间的鸟。   【翻译】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谷鸟天...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出自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省试湘灵鼓瑟》,其古诗全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   ⑴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⑵鼓:一作“拊”。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