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联句: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依次出句,相联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两句或多句。这种方式很难写出佳作。壑:沟,山沟。 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Www.SLkJ.OrG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相关信息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
  •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出自唐朝诗人刘叉的作品《偶书》,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释】   ⑴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⑵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   ⑶磨损:一作“磨尽”   【翻...
  •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出自唐朝诗人刘叉的作品《偶书》,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释】   ⑴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⑵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   ⑶磨损:一作“磨尽”   【翻...
  •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出自唐朝诗人雍裕之的作品《农家望晴》,其古诗全文如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翻译】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鉴赏】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
  •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出自唐朝诗人雍裕之的作品《农家望晴》,其古诗全文如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翻译】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鉴赏】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
  •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陇西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
  •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陇西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陇西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Www.SLkJ.OrG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
  •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出自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省试湘灵鼓瑟》,其古诗全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   ⑴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⑵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
  •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释】   ⑴程延:一作“程近”,事迹不祥,诗人的诗友。   ⑵簟:竹席。   ⑶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澹月华:月光淡荡。澹,漂动。   ⑷星河:即银河。   ⑸...
  •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释】   ⑴程延:一作“程近”,事迹不祥,诗人的诗友。   ⑵簟:竹席。   ⑶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澹月华:月光淡荡。澹,漂动。   ⑷星河:即银河。   ⑸...
  •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作品《戏赠友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注释】   ①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   ②縻绠:绳索。 陈三立《江行杂感》诗之一:“中宵镫火辉,有涕如縻绠。”   ③同怀人:即志同道合之人   【...
  •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夜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释】   1、蛩:蟋蟀。   【翻译】   蝗虫鸣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隔着窗子知道下起了夜雨,(是因为)芭蕉先发出了声音。   【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夜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释】   1、蛩:蟋蟀。   【翻译】   蝗虫鸣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隔着窗子知道下起了夜雨,(是因为)芭蕉先发出了声音。   【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江夏别宋之悌》,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   ⑴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   ⑵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翻译】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
  •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江夏别宋之悌》,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   ⑴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   ⑵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翻译】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
  •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出自唐朝诗人香严闲禅师的作品《瀑布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