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4)。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征:责问,追问。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5)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21)众:指诸侯的军队,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在 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24)盟:订立盟约。
  【翻译】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鉴赏】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WWW.sLkJ.ORg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齐桓公伐楚相关信息

  • ·《石碏谏宠州吁》--  《石碏谏宠州吁》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石碏谏宠州吁》选自《左传》的“隐公三年”。文章讲述了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的妹妹庄姜,没有儿子。后把卫桓公作为自己的儿子。当时的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文中介绍了大夫石碏对庄公进行了归劝进谏,石碏的谏言有三。逻辑递进,在情在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致亡的必然性。被认为对子...
  •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郑伯克段于鄢前言】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与其母,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
  •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出自清朝诗人郑板桥的古诗作品《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   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   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清朝诗人郑板桥的古诗作品《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   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   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
  •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出自宋朝诗人苏舜钦的古诗作品《淮中晚泊犊头》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⑴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
  •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出自宋朝诗人苏舜钦的古诗作品《淮中晚泊犊头》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⑴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
  •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东坡》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鉴赏...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东坡》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鉴赏...
  •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
  •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
  •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本文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原文】...
  •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
  •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大败越兵,越几亡。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十年生聚、富国强兵之策,终于灭掉了吴国。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邵公谏厉王弭谤》--  《邵公谏厉王弭谤》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
  • ·《赵宣子论比与党》--  《赵宣子论比与党》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赵宣子论比与党》记叙了晋国政治家赵宣子举荐韩献子为晋司马的故事。举贤荐能的事迹本来代不乏人,且多被传为佳话。然而像赵宣子那样,不仅认识到举荐贤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举荐无能之辈就是最大的结党营私,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但赵宣子为了考验韩献子,故意指使马车夫用车骑冲撞行军的队伍,致使一个无辜者丧失了生命...
  • ·《吴子使札来聘》--  《吴子使札来聘》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吴子使札来聘》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
  • ·《虞师晋师灭夏阳》--  《虞师晋师灭夏阳》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战国时期谷梁子的散文。《谷梁传》它用简练的语言述评了晋国灭亡虞国、虢国的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原文】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
  •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