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2、可怜:可惜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WWW.SlKj.org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佑。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佑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相关信息

  •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书湖阴先生壁》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
  •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春宵》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1、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翻译】   春天的夜晚因短暂而更加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
  •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古诗作品《陶者》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注释】   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⑷沾:同“沾”。   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翻译】   烧...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古诗作品《陶者》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注释】   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⑷沾:同“沾”。   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翻译】   烧...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古诗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古诗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之前一样。你可知...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古诗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之前一样。你可...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古诗作品《夏日绝句》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2、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翻...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2、可怜:可惜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2、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翻译】   郁...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注释】   1、天外:天边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注释】   1、天外:天边   2、旧时:往日   3、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浣溪沙》的第一句,其全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
  •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几时回”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浣溪沙》的第二句,其全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浣溪沙》的第三句,其全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
  • ·《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园香径独徘徊”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浣溪沙》的第三句,其全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出自宋朝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蝶恋花》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2、可怜:可惜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